字號:

2009年戲劇動蕩的一年:既是轉折年也是希望年

時間:2009-12-31 16:41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者按

  2009是戲劇動蕩的一年,北京的話劇舞臺呈現多元化發展方向。有《窩頭會館》這樣的大戲精品,也有青年戲劇人佔據了更廣闊的平臺。國話有青年導演PK營,BTV則正進行2009北京喜劇藝術節,更有數家全新小劇場在京城開啟。2009年是戲劇轉折年,也是希望年。

  到今天為止,我們先後點評了今年國産的電影、電視劇、圖書和話劇,年終專版到此結束。讓我們共同期待明年。

  2009是戲劇動蕩的一年,是轉折的一年。而戲劇界的頭等大事,莫過於國家頒布的“劇團轉企改制”。一時間,北京乃至全國院團均有“大難臨頭”之感。國家不養著劇團了,適者生存。為了讓轉企暫緩,劇團們紛紛開始改制,並將劇目大力推向市場。藝術創作與商業化運作成為了必修課,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唯有抓住觀眾才能保留一席之地。  

  -戲劇航母的重新啟動

  國家話劇院自新院長周志強上任來,聲勢浩大地啟動了“國話之秋”演出季,17台劇目在4個月內上演,正如其自稱“戲劇航母”一般,迅速席捲戲劇舞臺。《簡愛》成就了袁泉的完美與陳數的獨特、《堂吉訶德》表達了孟京輝試圖嚴肅的決心、《這是最後的鬥爭》打造了流失已久的“鬥爭戲劇”、《都市囧人》證明了國有院團大力親民開掘市場、《馬前馬前》、《在茫茫大海上》、《海鷗,海鷗》、《呀,被相愛了》組成的“青年戲劇人pk營”奉上了最低成本最高水準的小劇場話劇……總之,狂轟亂炸的劇目使得沉寂多年的國話在觀眾心中重新崛起。雖然在時間和數量上有“大躍進”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其開創了任何劇院都未曾有過的盛世創舉。

  同時,國話開始施行“製作人中心制”,在未來將會以製作人作為主體,在商業與藝術中找到平衡。國話擁有北京乃至全國最優秀的幾大製作人,該制度也為戲劇創作和市場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價值千萬的“金窩頭”

  如果挑出2009年最具有代表性的話劇,那必將屬於北京人藝的《窩頭會館》。與國話的全面出擊相反,北京人藝選擇的是集中火力。林兆華與劉恒的攜手雖然業內期待,但更吸引觀眾的則是濮存昕、宋丹丹、何冰、徐帆、楊立新組成的“五星陣容”。短短幾個月,一部票房超過千萬的“金窩頭”被張和平院長傾力蒸熟。雖然對於該劇藝術上存在著一定爭議,但場場爆滿的劇場沖淡了一切。

  北京人藝的這種“一戰成功”的舉措驚天動地,在票房上完勝其他任何單一劇目。但值得深思的是,這種大戰役恐怕並非年年能打。五星陣容不可能常年齊聚劇院,《窩頭會館》能否成為新時代經典恐怕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保證長時間演出恐怕是首要問題。

  -時尚搞笑劇的輓歌

  過去幾年,被觀眾們廣泛接受的“時尚搞笑劇”終於在2009年唱響了輓歌。諸多題材類似、形式貧乏、內容膚淺、效果雷同的話劇,讓觀眾的忍耐到達了極限。如果説過去幾年惡搞一下就能等著數錢,那麼在2009年一定會血本無歸。觀眾的審美疲勞與鑒別能力的提升,讓此類戲再難有更多生存空間。那些商業合作推廣方式,早已被所有劇組掌握,不存在任何神秘,最終只能“用戲説話”。在殘酷的競爭面前,老品牌《麻花》依舊生存、新品牌《辦公室有鬼》在拼搏,但更多的粗製濫造的戲只能是最後的殘喘。

  -經典名劇的回歸

  在“原創風”狂刮後的2009年,經典名劇再次得到了重視,大有回歸之勢。尤其是外國經典劇目已經開始再次抬頭。國家話劇院推出的“青年戲劇人pk營”以低成本高品質,為世界名劇保留了一線血脈;北京人藝的《鳥人》時隔10多年後再次被搬上舞臺、《浮士德》《培爾金特》等作品的高調上演,讓很多只能在書本錄影中欣賞的觀眾們一圓演出夢。無論是國産還是舶來,都證明了經典並非沒有受眾,名劇的魅力及其産生的影響均遠遠超過了原創作品。

  -新興劇場的出現

  與前兩年産生“劇場荒 ”不同,東圖劇場、繁星戲劇村、方家衚同聚敞劇場等新興劇場在2009年紛紛出現。與以往那種“收場租”的物業型劇場不同,這些新劇場都致力於參與劇目的製作。“分賬”不僅適用於國家大劇院,同時也被新興劇場們採納。但是,因為生存問題,使得很多劇場難以對戲的品質進行把握,良莠不齊的演出依然存在。或許在生存的同時,劇場們也應當考慮樹立各自的品牌,避免急功近利。

  -戲劇評論的平民化

  一直以來,戲劇評論被認為是業內高端人士的專利,而在2009年,借助各種平臺,戲劇評論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們熱衷。雖然在水準上頗為業餘,但卻反映出觀眾們對於戲劇的關注。這種良性迴圈對於戲劇的發展是有利的,但畢竟戲劇評論不是單純的觀後感,也不是用於換取免費戲票的作業,更不是商業合作後的宣傳炒作工具。

  2009年是戲劇轉折年,也是希望年,無論從劇院體制改革上、從劇目選擇上、從觀眾接受上都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展望2010,相信經典名劇將會更多上演,劇院之間的競爭也將再度升格,小劇場戲劇將更加規範和注重品質……無論戲劇姓“國”還是姓“私”,藝術與商業都必須融為一體,只有高水準和觀眾緣才能是唯一的生存之路。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