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天津探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質變正在發生

時間:2010-01-06 16:09   來源:人民網

  體制順,發展更順;機制活,滿盤皆活——

  綜合配套改革向縱深推進,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前些天,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上海濟豐紙業包裝公司向廈門赫仕環境工程公司購買了6266噸的碳排放量指標,用於抵消自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在上海濟豐運營過程中産生的碳排放量。這是國內第一單標準化碳中和交易,確立減排領域的“中國標準”。

  “濱海新區是中國經濟版圖上最耀眼的增長極之一,肩負著探索中國改革新方向,尋求低碳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等多重目標。”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認為。

  濱海新區體制之“新”,體現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大、中、小三個候選方案中選擇了改革“最徹底”的一個。建立統一高效的行政架構,區委、區政府比現有機構和人員精簡一半以上,組建兩類區委、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城區管理機構,主要行使社會管理職能;功能區管理機構,主要行使經濟管理職能。同時,賦予新區更大的自主發展權、自主改革權、自主創新權。凡屬於天津市許可權範圍內的,新區可以自行決定的事,原則上都下放給新區;凡新區能辦的事,支援先行先試,為改革創新創造必需條件。

  2009年10月,天津編制上報的《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金融創新專項方案》獲得批復,在投融資體制、綜合經營、整合及新設金融機構、外匯管理、設立櫃檯交易市場的前期準備、改善金融發展環境六方面進行改革試點。

  去年天津新推金融創新20個大項47個子項。拓展直接融資渠道,累計註冊各類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風險投資企業355家,成為我國股權投資基金相對集中的城市,渤海産業投資基金成立參股優質項目,又設立船舶産業投資基金和飛機租賃基金。天津股權交易所、濱海國際股權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揭牌交易,為基金與企業提供投融資資訊服務,搭建與國際接軌的大宗商品交易定價平臺。

  天津市政府金融辦副主任杜強説,濱海新區金融領域的不斷探索,不僅為天津經濟轉型提供支援,也將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發展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

  “危”中突圍,經濟結構調整深層次涉及的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綜合配套改革,結構調整必須與深化改革相契合。2008年3月,國務院批復《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涉及企業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涉外經濟體制改革、金融改革創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十項重點內容。

  建設東疆保稅港區是其中涉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2009年12月18日,東疆保稅港區以物流倉儲、金融服務、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等八大項目的簽約迎來開港2週年。2年中,天津東疆保稅港一期4平方公里註冊229家中外企業,建成七大類産品交易市場,與蒙古、義大利合作的物流園積極進展,試行船舶特別登記制度,試水離岸金融業務。

  地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不給城市留敗筆,不給後代留遺憾

  1/3廢棄鹽田,1/3鹽鹼荒地,1/3污染水面,土壤鹽化,淡水缺乏,在資源約束條件下建設生態新城,“向惡劣自然條件挑戰!” 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副主任崔廣志説話高亢有力,他的身後是白鴿棲息水面的實景巨幅照片,面前是生態城的規劃沙盤,這是生態城首個建成使用的綠色建築綜合服務中心。

  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里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坐落濱海新區,是中國與新加坡兩國政府間合作的旗艦項目,也是第一個中外合作的生態城項目。自2008年9月奠基以來,已完成起步區25公里道路設施,“主題公園式”的國家動漫産業園以及科技園均已開工,環境治理啟動。生態城的落戶,刷新了天津城市的概念。

  國家賦予天津“生態城市”的發展定位。構建生態宜居城市既擔負著重大的使命,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所在。2007年,天津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生態市建設規劃綱要》;2008年,市政府又制定了生態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天津的城市面貌正發生巨大變化,連續兩年展開了兩個150天的市容環境綜合整治,以“突出洋氣目標,準確功能定位,體現文脈傳承,注重街景創新,彰顯天津特色”為宗旨,“不給城市留敗筆,不給後代留遺憾”,對每一個項目、每一個部位都精心設計,精雕細琢,2009年整修了201條道路和4127棟樓房,改造提升了八大公園並免費向市民開放,垃圾收集處置網路完善,中心城區整治全覆蓋,中西合璧、簡約整潔、清新亮麗、大氣洋氣的城市風格逐步顯現。

  眼下雖是深冬,天津的大地不乏綠色,品種多姿多樣,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5%,每人平均公共綠地8平方米;天津的河水變清了,通過大規模的水環境專項治理,河道水質明顯改善,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193萬農民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天津的天空更藍了,以煤煙型污染、建築工地揚塵和汽車尾氣治理為重點,開展了煙煤電廠、非電企業高效脫硫改造,至去年底,中心城區小鍋爐全部並網。   

  在規劃展覽館,郭女士興奮地在市區規劃模型中尋找現居住的新社區,又找到自己在西站附近拆遷前的出生地。她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記憶中,昔日的西站周邊曾是“老平房、屋子矮、地面潮,衚同如同羊腸道”。而如今,她幾乎每天都在感受變化帶來的驚異。

  “危”中運籌,城市建設問計於民。2009年,《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等一系列重大規劃相繼通過新聞媒體向市民公示,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讚譽。兩次公示期間,到規劃展覽館了解規劃方案的市民超過7萬人,經過整理形成意見5100余條,近千條建議直接採納。新的天津空間發展總體戰略確定為“雙城(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雙港(天津港北港區、南港區),相向拓展,一軸(京濱綜合發展軸)兩帶(東部濱海發展帶、西部城鎮發展帶),南北生態”,展現了天津廣闊的未來。

  在規劃展覽館,迎面有一巨大的世界地圖模型,上面清晰地標注著天津的位置。

  在這裡,一位位普通的市民,正以充滿期待的目光,尋找自己新家園的位置。

  看轉型中的天津,正以重新崛起的姿態和只爭朝夕的豪情,尋找著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構築高端産業、自主創新、生態宜居高地。天津,這座國際港口城市的轉身和嬗變,正是今天中國科學發展最生動的實踐和縮影!(人民網記者胡躍平、陳傑、許志峰、李鶴、朱虹)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