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活化石”藏戲在創新傳承中煥發勃勃生機

時間:2008-04-02 16:1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拉薩4月2日電(記者李志暉 邊巴次仁 顏園園)具有600多年曆史的藏戲被譽為“西藏文化活化石”。如今,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和西藏自治區的交通改善、旅遊發展,這個藏族獨特的劇種,正在創新傳承中煥發勃勃生機。

     在西藏自治區藏戲團新落成的演出中心裏,90名演員正抓緊排練大型藏戲歌舞《吉祥奧運》。經北京奧組委初選,《吉祥奧運》從全國上百個節目中脫穎而出,有望成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二十幾個文藝表演節目之一。北京奧組委希望《吉祥奧運》能在3分鐘內將現場的文藝演出推至高潮。

     藏戲團團長大次仁頓珠説:“我們正舉全團之力,用高度凝練的唱腔、唸白、鼓點,以及藏戲獨有的‘藍面具’、‘白麵具’,將獨特的民族文化內容體現在表演中,表現我們喜迎奧運的心情。”

     藏戲産生於15世紀初,以唱為主,舞、表、白、技相結合,內容主要取材於民間故事、歷史傳記和佛經故事。演員在曠野上演唱,高亢、嘹亮的拖腔在1公里之外都能聽到。戲中人物大多戴面具,亦有旦角和丑角。

     目前,藏戲已被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正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

     近年來,中國政府每年至少劃撥數百萬元用於藏戲的研究和保護,確立了雪頓節、藏曆新年表演藏戲的傳統,舉辦“全國藏戲發展學術研討會”,還計劃成立藏戲藝術中心,使之成為集表演、資料錄製、研究于一體的綜合場所。

     國家二級編劇小次丹多吉是1960年自治區藏戲團成立後第一屆招生學員。他説:“西藏民主改革後,藏戲從廣場戲搬上舞臺,從民間戲劇班子逐漸發展到正規化。90年代以來,藏戲走向世界,自治區藏戲團曾多次到歐美、日本等地演出並引起轟動。現在,藏戲的人才隊伍、劇目創作、硬體設施等,都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

     除了政府出資的西藏自治區藏劇團,遍佈西藏各鄉鎮的160多個民間藏戲隊也演出一些短小的唱段,從另一方面促進藏戲藝術的傳承和發揚。而交通和旅遊的發展,為這些民間藏戲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發展空間。

     據統計,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進藏遊客大幅上升。2007年,西藏接待遊客達402萬人次。藏族文化的受眾面翻倍,帶動了西藏文化市場的繁榮,2002年西藏有文化場所910處,今年已超過3000處。

     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扎西多吉説:“國內外遊客一方面觀賞自然景觀,一方面領略感受藏族獨特的文化,這為藏戲的傳承和發揚提供了契機。”

     業餘演出隊雪巴拉姆藏戲團即將迎來拉薩的旅遊旺季。往年最忙碌的時候,戲團每晚要在4家酒店為國內外遊客演出他們特別擅長的覺木隆派《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等劇目,以及被稱為“喇嘛藏戲”的江嘎爾派的《諾桑法王》。

     這支業餘演出隊成立於1959年,由拉薩市雪居委會居民組成。副團長邊次説,自從走向旅遊市場以來,演員月平均收入1000多元,演出積極性大為提高。

     雪巴拉姆藏戲團固守著藏劇的“原生態”,一絲不茍地表現傳統藏戲的布景、複雜的面具以及原汁原味的唱腔。為幫助遊客理解,還有大螢幕投影的漢、英字幕。

     面對現代流行藝術的挑戰,保持藏戲生命力和受眾規模是個永遠需要考慮的命題。藝術家們正在探索在保持藏戲唱腔、舞蹈、服飾等核心傳統風味的同時,將原先散漫的廣場戲進行濃縮,凸顯戲劇衝突,塑造人物形象,更加適應現代需要。

     其中,最為稱道的創新典範是,反映漢藏和親的八大藏戲之一《文成公主》與京劇合作,兩種傳統戲曲同臺演出。劇中文成公主、松讚幹布和唐太宗居然用藏腔與京劇形成和諧的三重唱。這臺創新之作獲得了中國舞臺藝術最高獎項。

     扎西多吉説,實踐證明,內容和形式創新後的藏戲更加受觀眾喜愛。每當藏戲團下鄉演出,農牧區觀眾往往背著一天的飯食來到演出場所。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吸引進來,與劇中人物共同喜怒哀樂。

     目前,藏戲家們最希望的是,藏戲早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

     大次仁頓珠説,如果成功,那將是對藏戲藝術保護的極大推動,並帶來更多的保護資金,“我們希望擦亮藏戲這塊藏文化的‘活化石’,使之能為更多人所知、所賞、所愛。”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