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祭法》説:“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對於“有功烈於民”的炎帝神農,歷朝歷代均有祭祀。祭祀分官祭和民祭,官祭與民祭並行相融,以民祭為主。
官祭突出的是等級、威嚴、規範。官祭時間為每年的立春日,多由知州主祭,祭祀地點在神農廟。其主要議程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受胙、徹饌、送神。現今存留的“炎帝神農氏遺址”碑就是明萬曆五年隨州知州楊存愚為主持祭祀炎帝神農氏而立。
民祭多由附近民眾自發舉行,多為彰顯虔誠、尊崇,藉以祈運求福。祭典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六(相傳是炎帝神農誕辰)。民祭儀式較官祭簡化許多,但是其虔誠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民祭場所也在神農廟。主祭、助祭、司儀和執事由參祭民眾推選德高望重的老者擔當,特別是自清朝同治年間以來,主祭、助祭等重要職位一直有固定人員擔當。祭祀前,主祭、助祭、司儀、執事均須齋戒三日,沐浴凈身。祭祀日,神農廟前懸挂布標,上書“ 年炎帝神農祭祀大典”,祭祀場周圍間隔一米間雜插龍牙旗、彩旗。在神農雕像前居中安置祭案,案前設大香爐一,左右各設小香爐。案上除依次擺置燭臺、爵、盆、帛等傳統祭器以及享酒、時蔬、糕點、瓜果等祭品外,為頌揚炎帝神農“創農耕、制醫藥”的豐功偉績,還在祭案明顯位置擺放標示炎帝神農八大功績的牌位,五穀(大米、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草藥等祭品。傳統民間祭祀儀程為:
1、敬奉三牲吉時至,擊鼓九通後,鐘鳴九響,儀式正式開始。司儀就位,唱祝奉獻三牲,將清洗乾淨的牛、羊、豬各一宰殺,取其首,盛于銅盤之中,盤內鋪杏黃綢緞,由執事安放于祭案之上。
2、幡陣奉請 由主祭、助祭帶領四十名參祭之輕壯男子,執幡旗,雁列行至香案前,主祭跪行三叩,奉請炎帝神農臨位。樂起,鑼鈸齊響,笙簫同奏,以為神靈導引。
3、敬奉享酒 司儀唱祝,凈手,執事、助祭、主祭分別於香案前銅盆中蘸清水凈手。司儀唱祝,敬奉享酒,執事奉爵遞與助祭,助祭轉交主祭,主祭捧爵,安置於香案之上。
4、敬奉高香 司儀唱祝,敬奉高香,執事奉香三柱,就燭臺焚著,交予助祭,助祭轉交主祭,主祭握香三稽首,插于香爐。
5、恭頌祭文 司儀唱祝,恭頌祭文,祭文內容因時因事而異,但基本內容都是歌頌、感謝炎帝神農的功德,祈求炎帝神農的護佑。執事將祭文交由主祭,主祭面對神農雕像肅立,凈心,助祭二人分立兩側,肅立。主祭雙手捧祭文頌讀。讀畢將祭文交由助祭在大香爐中焚化。
6、三跪九叩 司儀唱祝,跪拜先祖,跪,全體參祭人員在主祭帶領下跪下,司儀唱祝,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如此反覆而三。禮畢,主祭進前將爵中享酒淋撒于地,以饗先祖。
7、獅龍娛祖 司儀唱祝,獅龍娛祖。然後舉行舞獅舞龍活動,以愉悅先祖。有時也會有划旱船、踩高蹺、賽村鼓、騎盲驢、蚌鶴鬥等民間藝術表演。
隨著時代發展和民眾願景,自1991年起,炎帝神農故里謁祖祭典開始由官方和民間聯合舉辦,時間固定為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祭典規格、規模都有提高和擴大,地點也由狹窄的神農廟移至宏偉的謁祖廣場。在祭典活動中,對傳統祭典儀程刪繁就簡,去蕪存菁,既取消了儀程中敬奉三牲、敬奉享酒、三拜九叩等封建風俗濃重的環節,又保留了慎終追遠、緬懷先祖的祭典靈魂,並適時穿插進了點燃聖火、獻花籃、合影留念等新的內容。2009年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中,其祭祀儀程就顯現出了新的時代特徵,其主要儀程為:
1、起鼓鳴鐘儀式吉時至(上午九時),殿前大鐘與大鼓敲響。炎帝神農位列“三皇”,遵從傳統禮制,九是中華民族傳統最高禮數,代表天子禮儀,因此擊鼓九通,鐘鳴九響代表了對炎帝神農的尊崇。所有參與祭典人員在起鼓鳴鐘時整裝肅立,儀式正式開始。
新的祭典儀程和傳統儀程的區別是祭案上除擺放五穀、藥物、時蔬、糕點、水果等祭品和燭臺、簋、爵、盆、帛等傳統祭器外,蠲除了牛、羊、豬等三牲。整個祭祀活動在祥和、莊重、肅穆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2、奉請儀式為彰顯炎帝神農人文始祖的崇高地位,祭典的奉請儀仗由81名幡旗手組成,代表“九九至尊”,幡旗手為青壯年男性,著明黃色右衽漢裝,束高髻,戴峨冠,面容端莊肅靜。奉請幡陣在主祭官帶領下,由九孔橋徐徐行至祭案前肅立。主祭官身後跟隨的是八名手捧代表炎帝神農八大功績物件的助祭人員,這八大物件分別是稻穀、醫藥、陶器、紡錘、桐琴、金幣、弓箭、版築。主祭官手捧祭文竹簡面向炎帝神農雕像行三鞠躬禮。奉祀司儀及執事分立兩側,同禮。
奉請幡陣行進過程中,祭祀禮樂奏響。參與謁祖祭典人員在九孔橋頭集中,在禮儀人員引導下,穿過始祖門與聖火臺,來到廣場分列兩側肅立,凈心。幡旗手護圍在朝祖團兩側。
主祭官誦咏奉請文:歲值己醜,序屬孟夏。九烈之庭,鬱鬱蒼蒼。旌幟列道,麋鹿扶鸞。四海之內,謁祖炎皇。炎帝始祖,功業無疆。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治麻為布,製作衣裳;日中為市,首倡交易;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作陶為器,冶制斤斧;臺榭而居,安居樂業。以此八德,教化東方。悠悠華夏,文明始昌!
奉請儀式是整個祭典儀式的起端,是恭請炎帝神農神靈歸位,接受後人子孫的供奉稱頌。在這個環節中蠲除了供奉享酒的環節,也是為了淡化整個儀式的迷信色彩,而強化其引導人員入場的實際意義。奉請儀式既是恭請老祖宗歸位,也是為了盛情邀請所有參祭嘉賓入列歸位,所以其伴奏音樂也由傳統的笙簫鑼鈸變成了激情高昂的進行曲。
3、頌祖儀式 頌祖是整個祭典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頌揚始祖功德,彰揚後世主張。頌祖儀式由參加祭典的最高職位者或代表性人物面對炎帝神農雕像三鞠躬,然後恭頌祭文。祭文內容因時因事,歷年都有所不同。僅以2009年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的謁祖祭典祭文為例。本屆祭文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長李鴻忠宣讀,祭文內容為:
今夕何夕,九天流霞;此時何時,大地飛花。千重翠色,盈峰被野,簇擁神農故里;萬方赤子,尋根頌祖,齊集厲山腳下。天有浩氣,其精為星;地鐘靈秀,其晶為人。炎帝神農,惟我始祖。激濁揚清,締造中華。漫道稽古難徵,難續洪荒信史。還從口碑物器,景仰創世神話:磨石為斧,削木為犁,告別茹毛飲血;編麻為衣,糅泥為陶,引導男婚女嫁。種桑養蠶,斫桐制琴,允為文明初創;結繩記事,煮鹽烹食,智通天地曆法。祛病療傷遍嘗百草,雖九死其猶未悔;披荊斬棘教化生民,行萬里處處為家!天地以風霜雨雪,化育萬物;聖人以禮樂文明,塑造華夏。以人補天,惟炎既黃;以道啟德,大愛無疆。厲山共群山而逶迤,姜水引眾水而浩蕩。文明發展,風馳電掣;薪火傳承,鳳舞龍翔。祭我祖兮,問大魂何在,盡在華夏兒女眼中閃亮;頌我祖兮,問大德何歸,盡在億萬族裔心中珍藏。湖北乃九省通衢,荊楚為始祖故鄉。敬天法祖,乃中華傳統美德;繼往開來,促我輩奮發圖強。學習炎帝創新以為先,實施彎道超越,虎踞龍蟠今勝昔;傚法神農開拓以為尚,致力中部崛起,天翻地覆慨而慷!傾滿腔熱血,鑄時代精神;用憂患之筆,寫改革篇章。學以明之,誠以行之。以和為貴,隆家興邦!浩浩乎惟始祖一脈,於此衍生韆鞦功德,萬世輝煌;巍巍乎僅炎黃二字,足可抵禦千重災難,萬種風霜。
廣備時饈,奉祀始祖。欣看眼前之鄂渚:人人抱荊山之玉,處處是創業之鄉;瞻望今日之中華:社稷鋪智慧風景,民族沐希望之光!
望山瞻拜,一片吉祥;殿前禮讚,盡獻心香。伏望始祖,恩被荊楚大地,永遠春潮騰涌;恭禱始祖,福佑文明古國,再創盛世華章!
4、聖火儀式 炎帝神農故里謁祖祭典所獨創的聖火傳遞儀式,也是這一文化民俗在傳統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神農之所以號稱炎帝,是和火這一因素分不開的。從神農時代起,遠古人民學會了刀耕火種,就是用工具來翻耕土地,用火來燒山,這樣既開拓了荒蕪的土地,以給土地提供了天然肥料。所以炎帝神農又稱烈山氏。
同樣以2009年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謁祖祭典為例,其儀式過程是:4位白衣少女自聖火臺起始,在聖火臺取得火種後,將火種遞交于奧運會冠軍鄭李輝,然後護衛鄭李輝沿廣場中軸線行至炎帝神農大殿。行進過程中奉祀司儀介紹烈山的傳説、炎帝神農的功績。鄭李輝走到祭壇前,將火炬雙手傳遞給有“世界雜交油菜之父”美譽的付廷棟院士,由他點燃聖火盆。
聖火儀式是整個祭典活動的銜接和過渡,代表了炎帝神農精神的薪火相傳,表達了炎黃子孫繼承始祖功績並將之發揚光大的美好意願,是整個活動的點睛之筆。
5、敬獻花籃 敬獻花籃同樣是在傳統儀式上的改進。奉祀司儀請朝祖團代表敬獻花籃。代表人員依次向炎帝神農雕像敬獻花籃。過程中一直有引導人員或武警戰士護送,顯得莊重肅穆。
6、敬獻高香 在祭祀活動中,點燃高香是中華民族自古相傳的習俗。根據“火性炎上”的考慮,通過火的焚燒,氣味隨著煙飄飄向上,神明就能感知祭祀者的心意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在全國各地紛紛將敬獻高香當成封建活動殘留而在祭祖儀程中摒棄時,炎帝神農故里謁祖祭典將其保留,也是對傳統的尊重和繼承。
其過程是:奉祀司儀請朝祖團代表敬獻高香。朝祖團代表依次進前,親手在聖火盆中點燃高香,並雙手插入香爐。
7、共拜始祖 全體參祭人員共同拜謁炎帝神農氏,是整個謁祖祭典活動的高潮。和傳統祭典形式相比,現行的祭典儀式也有很大改變。傳統的拜謁方式是三跪九叩禮,這種方式不僅帶有封建色彩,也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禮儀習慣,因此,現行的祭典將這一儀式改為由主祭官帶領全部參祭人員面向炎帝神農雕像三鞠躬,以致敬仰緬懷之情。
8、瞻仰聖像 作為整個祭典活動的壓軸戲,瞻仰聖像是使所有參祭人員更直接表達對始祖敬仰的一個環節。
其儀式過程為:奉祀司儀帶領朝祖團進入炎帝神農大殿瞻仰聖像。並步行至神農洞,瞻仰炎帝神農氏的出生地。最後行至神農紀念館,參觀考察。參觀結束後,回到大殿正門口排列,合影留念。
9、同根同源、共聚烈山 炎帝神農故里謁祖祭典作為一個傳統民俗活動,不僅通過一套規範的儀式向先祖表達了敬仰緬懷之情,同時也是一個民間傳統藝術展示和傳播的舞臺。在傳統祭典中,舞獅舞龍等文藝表演佔據絕對地位,但是現在,不僅有來自周邊的傳統文藝表演團體來此獻技,隨州地區的“三獨戲”(獨角獸、獨人轎、獨輪車)等瀕臨滅亡的文藝表演形式也得到恢復和傳揚,也使親臨炎帝神農故里的海內外炎黃子孫領略到獨特的隨州地方文化。
現行的炎帝神農故里謁祖祭典是在傳統祭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雖然形式和內容都有所改變,但是所有參加祭祀人員緬懷始祖功績、傳達敬仰之情的心情依然沒有改變,表達全球華人同根同祖、期盼和平統一的主旨思想沒有改變,相關製品及其作品也基本上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