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回國後,吳冠中一直從事教學與繪畫創作,經歷了文革的艱難,他從人體畫轉向了風景畫為主導的創作。畫的形式變了,但藝術探索不變,文革後,他陸續在內地、香港與海外舉辦大型畫展,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如今,他87歲高齡,小個子,削瘦,看上去弱不禁風的樣子,但談起自己關注的話題時,卻聲音洪亮,時常有一些興奮高亢的情緒噴涌而出,那種語調常常是大學裏的藝術青年才有的。但他不肯承認自己心的年輕,他説他老了,很多東西都是年輕人的事了,比如網際網路。
在北京南城,他的房子是一個小四居,一間書房、一間臥室、一間畫室與阿姨的房間。房子裝修簡樸。這房子的簡樸與他的畫作價值和社會地位甚不相符。曾有一個房地産老闆跟吳冠中表示,願意給他在大廈的頂層蓋個四合院,頂層有陽光,適合作畫。吳冠中拒絕了。他對那房地産老闆説,那是年輕人的事了。做藝術的人,再老,內心都還是燃著青春的火。他的學生鐘蜀珩曾這樣描述:“吳先生是個感情絕對外向的人,強烈的愛總是燃燒著他的心,使他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他的愛常常會超出血液對情感的負荷量,如若沒有藝術來分擔這些負荷,吳先生的一生要怎樣度過是難以設想的。”她稱吳冠中身體裏有“濃烈的血”,異常執著,假如沒有藝術的話,他便無法承載“濃烈的血”。當記者問吳老,如果您不從事藝術的話,您的人生會怎麼樣呢?吳冠中説,不從事藝術,我可能是一個瘋子,一個流氓了!隨即哈哈大笑。
他很勤奮,迄今為止,畫了上千張的畫,寫了上百萬字,還經常毀掉自己不喜歡的畫作。隔一段時間,他挑出看不順眼的畫,那些他認為沒有創造力的畫拿去燒燬,有時自己不忍心,就讓家人替他燒。此時,他的畫在市場上價值不菲。毀掉的畫作在畫廊商人眼中無疑是很多金錢。而他只想守住自己的藝術標準。87歲,2006年作新畫,他又開始嘗試將中國字入畫。2006年12月,他在清華大學舉辦了新作展。對於自己的創作,他説:“吃的是草,不一定擠出奶來,也許擠出了血,請觀眾們品嘗!”
執著應該是一種真實
記者:您怎麼看待執著?
吳冠中:執著應該是一種真實。
記者:當您選擇從事藝術時,您想到的是一種窮困潦倒的生活,為什麼還要去從事藝術?
吳冠中:這是一種強烈的愛情,與藝術之間的愛。
記者:您怎麼看待追求藝術過程中的奮鬥?
吳冠中:我的奮鬥就是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體驗強烈的愛情。愛情是神聖的。這種愛的力量很大。
記者:追求之路上您所經歷的最大的挫折是什麼?
吳冠中:我把藝術看成人類文化重要的哨兵,它對人類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相當神聖的一部分。但是,我從法國回國後,讀到列寧説,“藝術是政治的螺絲釘”,我感到受到了重大的打擊,難以接受,從此開始了無窮的苦難。但是,還是要堅持自己內心的價值判斷。不過,在創作上,把藝術標準放在第一位有困難。怎麼辦呢?我想到王國維所説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風景裏是有情的,因此,我轉到風景畫的創作,用風景來表達我的藝術。因為風景畫與社會的關係不那麼明顯,表現祖國之愛啊,母親大地啊,畫作比較好通過。那等於躲避在風景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