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王大珩:揭開新中國光學事業序幕

時間:2011-07-22 10:35   來源:光明日報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雖然早知道王大珩先生一直住在醫院裏,但突然傳來他逝世的消息還是震驚。7月21日,北京的天空陰沉沉的,似乎在為這位新中國科學巨匠的辭世致哀。王大珩走了,帶著他對光學科學事業的熱愛,帶著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深切希望,帶著他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陳星旦説:“大珩先生作為中國現代光學事業的開創者,他的科研活動無疑就是一部中國光學成長史;由於他對我國技術科學及其他領域的貢獻,特別是作為‘863計劃’的發起人之一,他的科研活動,也無疑折射出我國高科技的發展歷史。”

他揭開了新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序幕

  聽到王大珩先生辭世的消息,曾任“863計劃”鐳射專家組首席科學家的杜祥琬院士在電話那頭沉默了良久。“王大珩先生是我國光學和光學精密機械研發的奠基人之一。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就是王大珩先生一手創立的,那裏也是新中國光學事業和光學精密機械研發的肇始之端,後來的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中科院安徽光機所、中科院成都光電所、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等一批在光學領域各有特色的科研單位,都與長春光機所有或多或少的‘親緣’關係。”

  正是在王大珩先生的帶領下,1953年12月,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製成功,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製造能力的歷史,也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揭開了序幕。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高溫金相顯微鏡……,在王大珩先生的帶領下,長春光機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時間裏,相繼建立起了光學設計與檢驗、光學工藝、光學鍍膜、光學計量測試等十多個學科的工藝和技術基礎,初步構建了佈局合理、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光學及精密機械學的研究基礎,進而一舉改變了新中國在該領域一片空白的局面。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所長宣明説:“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帶領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主,先後在紅外和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和空間偵察攝影等諸多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的眼光從沒離開世界高科技

  王大珩先生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是“863計劃”的發起人之一,是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倡導者之一……他的眼光始終沒有離開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

  因為“863計劃”,杜祥琬院士與王大珩先生有了很多交往。“在‘863計劃’中,鐳射是重點發展領域之一,也是王大珩先生非常關心的領域。他特別關注鐳射發展戰略目標的制定、技術路線的規劃,他特別注意幫助專家組把握好鐳射技術發展的大方向。比如,他曾指出,對鐳射器而言,光束品質比功率大小更重要。我們按照這個標準,在提高光束品質上下工夫。因為光束品質高低是由很多個因素決定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他的指導下,一大批相關領域的研發工作開展起來。”杜祥琬説:“還因為‘863計劃’需要跨部門、跨單位合作,他還特別關心如何組織科研活動。在開始階段,幾乎每一個會議他都會參加。”

  陳星旦在王大珩先生傳記中這樣表達他對先生的敬意:“一個科學家,可以通過不同的道路,從不同的層次對社會的科學技術進步作出貢獻。許多科學家,終生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勤奮耕耘,著書立論,發明創造。他們的科學成就,打上了個人的標記,匯集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也有不少科學家,特別是在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初期,他們是先行者,他們在科學園地中披荊斬棘,給後來者開闢領域,指引道路;他們不直接從事耕耘,而是把自己的智慧與努力,融合在別人的科研成果中。”

編輯:楊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