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宣明:深切緬懷“光學泰斗”王大珩先生

時間:2011-07-25 15:02   來源:科技日報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同志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王大珩同志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功勳卓著的一生。他將畢生的心血都傾注在祖國的科技事業上,將祖國的科技進步視為最高目標,殫精竭慮、無悔付出,為祖國的科技發展、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光學、應用光學、光學計量、光學工程和光學儀器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戰略科學家之一。

  艱苦創業 開闢光學事業新天地

  1952年,在新中國光學事業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中國科學院決定在長春成立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大珩先生被任命為館長,擔當起組建中科院儀器館的重任。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急需大量精密科學儀器,但當時國內還不能熔煉光學玻璃。大珩先生運用他在英國昌司(Chance)公司工作的經驗,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藝及測試技術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1953年12月,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製成功,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製造能力的歷史,也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在大珩先生的帶領下,長春光機所在建所不到10年的時間裏,相繼建立起了光學設計與檢驗、光學工藝、光學鍍膜、光學計量測試等十多個學科的工藝和技術基礎,初步構建了佈局合理、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光學及精密機械學的研究基礎,進而一舉改變了新中國在該領域一片空白的局面。相繼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高溫金相顯微鏡等一大批高水準的科研成果,創造聞名全國的“八大件一個湯”,奠定了我國國産精密光學儀器的基礎。

  從1954年—1978年,由大珩先生領導或參與分建援建的研究所、學校和企業達到十幾家。這些機構現在都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光學事業發展和光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勇於擔當 做國防光學工程的領航人

  早在英國留學期間,大珩先生非常注重光學技術在國防事業中的重要作用,這為長光所致力於國防光學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礎。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帶領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主,先後在紅外和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和空間偵察攝影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60年代初,面對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的封鎖,黨中央決定獨立自主地發展我國原子彈、導彈技術。在靶場上建立大型光學彈道測量系統(150工程)是其中重要課題之一。對於當時的長春光機所來説,要完成這樣重大的工程項目困難是極大的,全所上下對是否要接受這個任務存在分歧。在這種背景下,大珩先生毅然決定承擔起150任務,並親自擔任項目的總工程師。他提出的工程總體方案和一些技術路線,對保證儀器性能指標和縮短研製週期起了關鍵作用。經過五年多的努力,150工程順利通過鑒定,並於1966年底參加中程地地導彈首次試飛試驗,獲得了主動段飛行彈道參數,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150工程開創了我國獨立自主地從事光學工程研製的歷史,建立起了必要的光學領域技術基礎和相應學科,使我國的光學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980年5月,我國發射遠端運載火箭試驗中,在大珩先生的領導下,長春光機所等研製的鐳射、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及船體變形測量系統兩項光學工程,出色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獨立解決了當今世界遠洋航太測量的穩定跟蹤、定位、標校和抗干擾等技術難題。正是由於大珩先生當年對長春光機所的準確定位,使長春光機所至今致力於國防光電領域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較大成績。

  由於大珩先生在我國國防光學科研中做出突出貢獻,1980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作為首席獲獎者在1985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矢志教育 桃李天下自成蹊

  大珩先生雖然未長期從事專業教育工作,但他特別熱心教育事業,關心國內光學專業人才的培養。1952年,在他的建議下,浙江大學在國內首先設立光學儀器係;1958年,他倡導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光學專業高等院校——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為長春理工大學),並兼任院長,他親自製訂教學大綱,親自為學生授課;1978年,他負責籌辦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現為哈爾濱理工大學),兼任校長;1984年,參加全國人大第六屆二次會議期間,聯名提出設立“教師節”的議案。

  他親自培養的研究生雖然只有10余名,因其注重對學生學術思想的啟發和對獨立工作能力的鍛鍊,他培養的研究生成才率很高。“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蔣築英是大珩先生的第一個研究生。大珩先生為他選定了光學傳遞函數這一開創性研究課題,通過悉心指導,蔣築英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建立了我國第一台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此後,他又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就,先後解決了國産鏡頭研製工作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上世紀70年代,大珩先生與蔣築英一起攻關,提出了彩色復原品質問題的新方案,最後攻破了這一技術難關,使人們得以看到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

  大珩先生不僅不遺餘力地親自培養學生,對國家培養人才的體制和機制更為關心。他在“百千萬人才工程”座談會上曾講道:“要創造條件、改善環境、增加投入,為人才的成長提供更多的機遇。”他的許多關於人才培養的觀點都是遠見卓識、先人一步。

  大珩先生時刻胸懷祖國和人民,一生情係科技事業。他在一篇發展我國航空事業的建議文章中寫道:“我們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為國家、為民族負更多的責任,盡更多的義務。今年我已95歲了,仍希望為祖國和人民服務鞠躬盡瘁。”他用真切而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作為一名科學家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和對自己未竟事業的不捨和眷戀。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我們緬懷大珩先生的遺志,更要追尋大珩先生未竟的事業。

(原載于《科技日報》2011年7月23日第03版 作者係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所長)

 

編輯:楊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