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發展
“後太空梭”時代外包當道
私營“太空巴士”將出爐
據新華社電 “後太空梭”時代,美國仍將繼續載人航太,只不過,買車改為租車,內包轉為外包,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的身份將由“主人”變為“客戶”,太空旅行的政府味漸淡、商業味更濃。
依據美國航太局的規劃,私營企業建造的“太空巴士”可能在2015年以前承接運送美國宇航員的工作。
私營企業:
2015年能運送宇航員
今年4月18日,4家公司從美國航太局商業載人航太促進項目第二輪競爭中勝出,獲得了總額超過2.69億美元的合同,用於研發可載人的“太空巴士”。飛機製造業巨頭波音公司所獲資金最多,達9230萬美元;著手研發“追夢者”號軌道航太器的內華達山脈公司居次,為8000萬美元;去年完成首次無人太空艙軌道往返試驗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獲得7500萬美元;研發小型民用航太器的藍色起源公司獲得2200萬美元。
這些企業的任務是對“太空巴士”進行預研,為期大約14個月。根據合同,如果這些公司的預研工作達到具備可行性的階段,美國航太局將再次撥付固定數額的經費,這些公司自身也將注入一定資金。
美國航太局局長博爾登曾表示,該局“將致力於使用美國人製造的航太器安全運送美國宇航員,不再將這項工作外包”。據博爾登介紹,私營公司將在一年之內承擔起向空間站運送貨物的任務。到2015年,私營公司將具有運送宇航員的能力,美國航太局可將主要精力放在長期目標上。
空檔期:
乘坐俄羅斯聯盟飛船
在太空梭退役至“太空巴士”研製成功的空白期,美國宇航員將乘坐俄羅斯“聯盟”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美國航太局在今年3月透露,由於通貨膨脹,預計在2014年至2016年間,每名美國宇航員乘坐俄飛船往返國際空間站和地球的平均“票價”將上漲為6275萬美元,而目前的“票價”為5100萬美元。
“我們想儘快、盡可能頻繁地前往太空,”宇宙探索技術公司“龍騎士”項目主管加勒特 賴斯曼。賴斯曼是美國航太局退役宇航員。
並非所有人都對商業化載人航太的進度持樂觀態度。曾擔任約翰遜航太中心項目主管的喬治 阿比説,“不確定這些(目標)短期內就能實現”。
奧巴馬去年公佈的“航太計劃”被批
美國太空前景惹爭議
據新華社電 隨著“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21日落地,美國的太空梭計劃終於“壽終正寢”。在“後太空梭時代”美國載人航太何去何從?在這個時候,圍繞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公佈的新太空戰略的爭論再次浮出水面。
其實,早在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後,美國就已著手準備“後太空梭時代”。根據時任總統布希制定的太空政策,美國航太局出臺了“星座計劃”,力圖研製新的飛船使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在月球建立“長期有人駐守的基地”,此後登陸火星。
然而,奧巴馬上臺後很快決定放棄“星座計劃”,轉而希望美國航太局在2025年後能將宇航員運送至小行星等低地軌道以外的天體,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將宇航員送至火星軌道。
奧巴馬的航太計劃激起了尖銳的爭論。批評人士認為,美國載人航太目前步履蹣跚,航太局雖有很多計劃但多停留在紙面,目前沒有開發出新型運載火箭,除了購買俄羅斯載人飛船的“船票”外,近期也沒有運送宇航員前往太空的計劃。
登月第一人尼爾 阿姆斯特朗更是直言,如果美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具備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及地球之外的載人探測能力,將從航太領域領導者降格為太空探索的二流或三流國家。
但美國航太局辯解説,美國載人航太的一切活動都在按計劃進行,私營企業將很快開發出運送宇航員前往空間站的“太空巴士”。
美國航太局5月底披露了研製新式航太器的計劃。該航太器名為“多用途載人航太器”,大致以“星座計劃”中的“奧賴恩”飛船為基礎建造,外形呈錐體,可讓4名宇航員在裏面生活21天,其安全性是太空梭的10倍。航太局希望,將來可以用它把宇航員送到遙遠的太空,最終送往火星。
雖然有航太局高官的樂觀預言和新公佈的計劃,但對於美國載人航太的前景,迷茫情緒始終揮之不去。
載人航太
告別美俄“二重唱”
美國收縮實為擴張
據新華社電 隨著“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21日安全降落在美國肯尼迪航太中心,太空梭成為歷史名詞。這一天,被太空梭毀譽參半的名聲和沉重財政負擔所牽絆的美國航太局終於可以“如釋重負”。
30年投入約2000億美元,太空梭長期被一些人批評為勞民傷財之舉。然而,太空梭為人類探索宇宙立下功勞,成為“美國”和“科技”的代名詞。付出了代價,獲得了名聲,也取得了成績,太空梭之於美國,應是“功成身退”。
首先,在載人航太領域,美國和俄羅斯“二重唱”的時代已告結束。中國、日本、歐洲迅速崛起,連印度也在躍躍欲試。許多國家都在考慮研發更新、更實用的飛船類太空運輸工具。這多多少少對美國航太發展戰略有所影響。畢竟,航太項目要有可持續性,既要為政治服務,也要為社會經濟服務,美國也不例外。
其次,美國載人航太一時的收縮,是為了日後更好的擴張。卸下太空梭巨大財政包袱的美國航太,可輕裝前進,將更多資源用於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深空探測等頗具雄心的項目,從而為創造新奇跡打下基礎。
此外,太空梭退役,美國可以全力以赴地開發新的技術和運載工具,以便以較小代價確保其太空優勢。比如,美國正在研製新一代載人飛船,並計劃在2015年以後投入使用。與太空梭相比,飛船技術相對簡單,花錢少,風險小。
最後,太空梭的退役,凸顯了航太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在美國載人航太的“斷檔期”,美國宇航員可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往來國際空間站。在許多大型航太項目中,一個國家憑一己之力,已很難實現“包羅萬象”的宏大目標,而國際合作除了資金有保障外,技術上也可取長補短,何樂而不為?
各國航太運載工具
目前,可以運送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的載人航太器有兩種:美國的太空梭和俄羅斯的“聯盟”載人飛船。此外,還有幾種貨運飛船能為長期在軌的宇航員運送物資。其中,太空梭綜合了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和飛機的特點,堪稱人類智慧的結晶。
美國
美國研製太空梭的初衷是可重復使用,以節約發射費用。但事與願違,太空梭發射和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太空梭上的助推火箭和外部燃料箱等主要部件始終無法完全重復使用,飛行間隔期也較長。30年來,美國所有5架太空梭總共只飛行了135次。
俄羅斯
蘇聯和俄羅斯的“聯盟”系列飛船至今已使用40多年,可容納3名宇航員,也可改造為貨運飛船。與太空梭相比,“聯盟”飛船結構簡單、技術成熟過硬、製造週期短,是經久耐用、性能良好的航太運載工具。從1971年6月“聯盟”11號飛船墜毀以來,已40年未發生重大事故。
歐洲
除太空梭外,可向空間站運送貨物的航太器還有俄羅斯“進步”系列貨運飛船、歐洲自動貨運飛船和日本的HTV飛船。“進步”系列飛船不能重復使用,一次可運送兩噸左右的貨物。
歐洲航太局製造的自動貨運飛船運貨能力近8噸,除了向空間站運送貨物外,還可用作“太空拖船”,在必要時幫助空間站提升軌道。自動貨運飛船的一大特點是具有高精度導航能力,可在地面很少控制的情況下與空間站自動對接。
日本
日本的HTV飛船為圓柱形,自重約10.5噸,可運載約6噸貨物。迄今已有兩艘HTV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實現過對接。
指令長弗格森説:“謝謝你們,"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奮進"號和我們的這艘"阿特蘭蒂斯"號。謝謝你們保護我們,把(太空梭)項目帶向這一合適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