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李宣良)“航太事業是對經濟和科技發展高推動、高拉動的産業。”全國人大代表張建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力發展航太事業,可以更好、更快地促進我國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張建啟介紹,環保節能和低碳的理念近年來在我國航太事業中得到了進一步確立。“我們的新型火箭將使用新技術,從而最大幅度地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張建啟説,“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不僅運載能力將有大幅提高,而且將更加環保。”
作為一項戰略性新興産業,航太的帶動效應遠非一般傳統産業所能比。張建啟介紹,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第一步才投入不到200億元人民幣,但它對科技、經濟的拉動效益在10倍以上。“國際上通行的一般是八九倍,但由於我們勤儉節約、精打細算,我國載人航太事業的投入産生了10倍以上的效益。對我國的電子、原材料、元器件、新型材料、新工藝的發展産生了強力拉動,為未來30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航太事業的效益已經初步顯現。“北斗”導航系統正在形成一個新的産業鏈;廣播通信衛星産業鏈將帶動3000億元的産值。張建啟介紹,我國的大型運載火箭項目落戶天津、新航太發射場落戶海南,都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明顯的帶動效應。新的航太發射場進入海南文昌後,一下子吸引了很多相關單位前來投資,總投資額超過海南發射場投資的五六倍,使當地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
張建啟認為,航太事業對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另一個巨大推動,體現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我國以前存在高科技人才斷層的問題,通過載人航太工程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科學家,我國航太、電子領域的科技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骨幹專家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
“這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軟實力’。”張建啟説,“這是無形的,但卻是非常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