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名紀錄片導演何蘇秋女士之獨子、同樣是紀錄片導演的何湛然先生,于北京不幸病危。由於經濟方面的窘困,何蘇秋女士不得不將典藏千余卷的紀錄片出售,以籌措愛子的高額醫藥費。根據看過影音紀錄片段的臺“中研院”文哲所李豐楙研究員表示,這批紀錄片主題涵蓋臺灣漢人與原住民信仰文化,是相當珍貴的影像典藏。
原本在臺灣小學任教的何蘇秋女士,于46歲那年憑藉一股希望保存島內原住民與民俗文化的熱情,開始了紀錄片的拍攝生涯,並且于1987到2000年間五度獲得金鐘獎的肯定。但是,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景氣,紀錄影像事業難以為繼,使得何蘇秋女士不得不結束他的工作室租約,將所有紀錄片檔送到新店自家住屋保存。但是山區潮濕,這批影音也已經開始受潮,十分堪慮。
儘管紀錄片本身很可能蘊含有隱藏的殖民階序或是倫理問題。但是這批影音卻仍然保留了原住民與臺灣漢人、乃至於大陸少數民族社會快速變遷時刻的珍貴紀錄。而更令人心驚的是,這批影音在數字世界中,幾乎找不到任何位置,沒有youtube、更沒有網頁。如果不是媒體報導這則社會新聞,我對於何蘇秋女士的生平、或是他的名作《高山之旅》,也將一無所悉。
我們並不確定學術單位是否真有能力在短期內籌措120萬新台幣的醫藥費用,將這批影帶買下以解除何蘇秋女士的燃眉之急。但從水準思考角度出發,或許我們可以説服、鼓勵具有公益精神的企業界或基金會,先行購入這批影帶、協助何家能夠走出困境,之後可再以公開徵選計劃模式,將這批影音進行數位典藏、作為全民資産。
臺灣知名媒體人陳泰穎在談到何蘇秋事件時説,在臺灣正準備高唱文化為本、靠創意産業與設計開創經濟新前景的時刻,看到老一輩、無法轉型的文化人孤苦無依的景況,委實令人感到不捨。在寒風中,何蘇秋女士事件以悲劇起始,是否能以喜劇結尾?考驗著臺灣社會對於文化事業的寬容、與對人性的悲憫。(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