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猛藥”讓金融機構命運集體轉折

時間:2009-09-14 08:38   來源:新華網綜合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在英語裏,被我們稱之為“救市”的是“bailout”這個單詞,它的意思是緊急援助,也可以理解為被抓了以後律師交錢“取保候審”。從後面一層意思來看,在整個救市過程中,錢雖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

    這場浩浩蕩蕩的救市核心部分就是“注資”: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政府、央行紛紛採取一系列緊急措施:從向金融機構注資、實行金融機構國有化、再到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期間“猛藥”迭出。經過一年的醫治,華爾街金融機構發現,頑癥似乎有所好轉,命運也開始集體轉折。

    不過這帖“猛藥”副作用也不小,後危機時代的經濟也時不時出現新的隱憂與窠臼。

    危機中的華爾街最希望看到的事就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將大量的貨幣傾瀉而下,甚至降息。美聯儲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繼2008年l0月通過7000億美元金融救助方案後,美聯儲11月份再撥8000億美元,全面實施激進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然而如此“慷慨”的救市方案卻遭到多方詬病,反對人士稱銀行佔盡救市先機,整個計劃只幫助了一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有一個廣為人知的類比:央行總能通過從直升機上撒錢的做法來解決問題。但在現實世界中,並不是每個人都站在可以拿到錢的區域內。人們開始等待政府的解釋:為什麼只有銀行站在了可以拿到錢的區域內?

    於是,財政部站了出來。美國財長蓋特納公佈了“公共-私人合作投資計劃”。然而,這項計劃最終也只是實現了看起來並不是特別重要的目標——增強過往貸款的流動性,代價卻是提高了調整銀行資本結構的難度。

    這場救市的始作俑者應該説是英國。“布朗拯救了全球金融體系!”2008年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撰文發出了以上感慨。英國首相布朗是最早提出了系統救市方案,其核心就是對於主要商業銀行實行部分國有化,以此穩定整個銀行體系。英國的行動啟發了歐盟其他國家和美國,隨後歐美各國紛紛傚法。亞洲地區大部分央行也分別放鬆了貨幣政策。

    儘管各國都希望通過低利率來刺激出口、國內投資和消費,由此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但從各國公佈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降息並沒能緩解市場資金流動不足的現實,當貸款、投資和消費都對低至谷底的基準利率無動於衷之時,金融市場或許已經陷入了凱恩斯所説的“流動性陷阱”。(見習記者 王宙潔)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