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堂身後就是紅色中國館。張勝波攝
本報訊(記者/張勝波通訊員/孫宏志劉慧嬋)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日前確定了外部顏色“中國紅”的基本樣式。中國館總設計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何鏡堂院士告訴記者:經過半年多的構思、篩選和製作,中國館外部裝修已經確定採用金屬材料,燈芯絨狀垂直的混合紋理,並且由多種紅色構成。
差點用“中華牌香煙盒紅”
記者在上海世博會國家館施工現場見到了定型的“中國紅”建材的樣本,顏色鮮亮中透著穩重,喜慶又不失典雅。何鏡堂院士解釋説,國家館將採用的“中國紅”不是最初設想的“故宮紅”,而是一種混合紅色,每一塊金屬板高低之處的紅色都有所不同,呈現從淡紅到深紫的變化。同時,燈芯絨狀垂直紋理的形狀也是採取組合式的,大約70%是小紋理,20%是中等紋理,10%是大紋理。
這樣的設計保證了國家館從近、中、遠三個不同的距離觀看,都能夠帶給參觀者不同的感受。“近看時燈芯絨狀的紋理清楚;中看時基本上看不清楚清晰的紋理,深淺上呈現出一些變化;遠看時就基本上看不到紋理了”,何鏡堂描繪説。
用什麼樣的材料才能充分展現“中國紅”的特色,同時適合國家館的設計理念呢?為此,國家館設計團隊組織了嚴密的層層篩選。何鏡堂告訴記者,去年8月份,他們專門成立了一個由建築、光學、材料、規劃、燈光、顏色等方方面面的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進行反覆討論,首先從四種材料中選擇了金屬和玻璃兩種,邀請全國23家大的建材廠家按照原樣大小製作樣板。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磋商,最終玻璃材料因不易施工且光線變化大遭到淘汰,金屬材料成了國家館外部的主要建築材料。
接下來是紋理的選擇。“為了找到寬窄合適的紋理,我們找一個廠生産樣本,然後用車拉著專家們,繞著觀察”,何鏡堂回憶當時的艱辛工作。最終,國家館設計團隊選定了垂直紋理作為基本形狀。
談到為什麼會創新性地使用“中國紅”作為國家館的顏色,何鏡堂提出,國家館要體現中國特色與時代精神的統一,因此團隊確定的設計思路是“紅、新、亮”,“紅色象徵喜慶、富裕,有中國味。同時我們又不是採用‘故宮紅’,而是採用一種創新的顏色。”“還跟香煙盒有關。”世博會中國館項目經理姚建平回憶當時的設計過程,“我當時向何院士建議用中華牌香煙盒上的紅色,大家都比較認可。但是怎麼樣把這種視覺效果原封不動地搬到國家館上去,卻是個大問題。”接下來,才有了上面的百般琢磨和奇思妙想。
國家館不是“官帽”是“糧倉”
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象徵之一,中國館備受世界矚目。“中國特色,時代精神”,何鏡堂院士用八個字概況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為主導的建築師團隊的設計理念。
中國特色實際上是一個混合體。“中國地大物博,很難用一個形象加以概括,我們進行設計時要從多方面吸取內容。比如從印象上,京劇、服裝、紅顏色、文字,都能代表中國文化;很多出土文物,鼎、罐等等,一看就是中國的。還有中國傳統城市的九宮格形式,南北對稱,多用木架構等;中國園林的意境對我們啟發也很大。”
國家館最終採用的建築形式酷似一個中國古代的傳統建築構件———鬥拱,不過也有人認為它像一個官帽,又稱“東方之冠”。何鏡堂自身則更加傾向於認為是一個糧倉,寓意“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國家館和地區館的設計則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結構上,中國館由國家館、地區館、港澳臺館組成,其中國家館居中升起,形如冠蓋,層疊出挑,而地區館則平臥于國家館之下,提供大量的活動和會展空間。
時代特色是中國館設計的另一個重要理念。何鏡堂提出,中國館為人們提供了四個開放的交流平臺:南側的“城市廣場”、9米高的國家館架空平臺、13米高地區館的屋頂平臺即“城市花園”、63米高的國家館觀景平臺,這些平臺可以成為上海文化交流的場所。
“以後來到上海拍照的話,選擇中國館比東方明珠更好,因為背景是中國的建築,而且高度低,可以照全”,何鏡堂對黃浦江畔即將屹立起來的這座廣東設計的建築充滿期待。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