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館竣工儀式現場
中國國家館正南方向效果圖
騰訊世博媒體聯盟前方報道2月8日上午,上海世博會標誌性建築中國館竣工,竣工儀式在世博園區中國館前舉行。
中國館從2007年12月18日開工建設,2008年12月28日順利封頂並一次性通過結構驗收,2009年5月25日外幕墻挂上第一塊紅板,2009年9月30日正式交付布展,直到今天順利竣工。
據了解,中國館建築用地面積7.13公頃,總建築面積為160126平方米,位於上海世博會浦東園區AB片區的核心區域,處於國展路、博成路、雲臺路及南環路圍合的地塊內,整體用地為一不規則的四邊形。
中國館又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其中國家館高69米,建築面積46457平方米,為地下一層(局部二層),地上六層(核心筒十四層),地下及地上建築面積分別為2553平方米和43904平方米;地區館高13米,建築面積113669平方米,為地下一層,地上一層(局部二層),地下及地上建築面積分別為50699平方米和62970平方米。
100天安裝21959噸鋼結構
在100天的時間,中國館建設者通過科學組織和奮力拼搏,就完成了通常情況下一年才能完成的鋼結構工程量,安裝了21959噸鋼結構,組裝了9673件構件,耗用了100噸焊條……,這些數字無不記載著中國館建設者們創造的奇跡和他們的榮耀。
中國國家館不但于2008年12月28日順利封頂並一次性通過結構驗收,還分別於2009年1月下旬通過了上海市“金鋼杯獎”驗收,2009年4月中旬通過了上海市優質結構驗收。國家館巍巍矗立的鼎型鬥冠上,處處凝聚著建設者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
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
中國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其設計理念可以概括為:“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中國國家館高69米,層疊出挑,形成城市雕塑,體現中國館的標誌性;地區館高13米,水準展開,延伸城市肌理,形成建築物穩定的基座,構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
極富中國建築文化元素的“鬥冠”造型以及表面覆以“疊篆文字”的主題構思,將無數中國人對於世博會的憧憬和夢想寄託在了獨特的建築語言之中。
中國館大臺階標準堪比人民大會堂
作為中國館的標誌性景觀,中國館大臺階共有76級踏步,寬度達到了72米,全部採用花崗石“華夏灰”製作而成,呈現出黑白相間的視覺效果,其品質和工藝標準堪比人民大會堂的大臺階。
鋪設在中國館大臺階的石材規模也是空前的。“華夏灰”石材總數達4700塊,總面積達近9000平方米,其中單塊最重的有800公斤,最輕的也有260公斤。為了使石材的表面呈現細密美觀的凹槽,保證大臺階的舒適實用,承建商重拾瀕臨失傳的民間絕藝——“三斬斧”。
“三斬斧”是一種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帶的極其古老的純手工石材表面處理方式。因其人工剁斧的時候,需要初斬、細斬、終斬三個工序,才能出現最終的紋理效果,故取名“三斬斧”。為了打造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動、富含立體感的石材表面,需全部採用純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剁出來,細細密密,平均每1釐米的寬度,就要斬上7刀之多。一塊1米見方的石頭上,斬斧居然達到上萬刀之多,而整個中國館的大臺階加起來更是超過5400多萬刀。這種由手工剁斧製造出來的紋理,甚至比國外頂尖機器加工出來的紋理更加均勻和細緻,令人瞠目結舌。(圖文/bone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