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國館竣工:上海世博會即將開啟面向世界的大門

時間:2010-02-09 10:3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2月8日電(記者吳宇)被視為上海世博會象徵的中國館8日在此間竣工。這標誌著這座有“東方之冠”美稱的世博會永久性建築完成工程建設,進入全面裝修布展和運營準備階段,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開啟面向世界的大門。

2月8日,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竣工。這是竣工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上海世博會組委會第一副主任委員俞正聲出席竣工儀式並宣佈中國館竣工。

  俞正聲強調,中國館是千百萬參觀者近距離觀察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和當代中國輝煌成就的重要場所,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副主任委員韓正在致辭中説,中國館是上海世博會場館建設的亮點和重點,在園區建設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中國館竣工,標誌著世博園區場館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為布展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2007年12月以來,中國館工地穿梭的車輛、飛揚的塵土、忙碌的人群第一次被喜慶的氣球、祝賀的話語和微笑的臉龐取代。在寬闊平整的館前廣場上,洋溢著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

  34歲的陳碧鋒感慨地説:“這真是一個讓人心滿意足的日子。中國館凝聚著全中國13億人的熱情和期望,親眼看到她在自己手中從藍圖變為現實,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陳碧鋒來自浙江諸暨。過去一年半時間,一直在中國館負責管理消防設備安裝。“常規需要近三年的工程量,我們僅用了一半時間就保質保量完成了。”他自豪地説。

  在這名普通的世博建設者背後,是中國館創造的一連串不凡業績:2008年、2009年交替之際,只用了100天時間,多達約2.2萬噸的鋼結構就加工、吊裝完成,中國館的國家館和地區館雙雙實現封頂,其中僅焊條就耗用了100噸,而這一工作量按常規至少要一年時間;為中國館選擇“中國紅”外衣,時間長達八個月,可謂“眾裏尋她千百度”,最終為中國館的內外墻選定的紅色多達七種,攻克了大體量建築通體使用紅色的難題……

  在眾多胸戴大紅花的建設功臣中,中國館的主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教授何鏡堂是受邀合影留念最多的一位。隨著中國館一天天成長,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認為,這座建築只需看一眼,就知道是中國館,因為非常有中國氣派,既傳統又現代。而由何鏡堂領銜的中國館設計正是從全球華人的340多個應徵作品中脫穎而出的。

  “這樣的評價讓我欣慰,也激勵了眾多中國建築設計師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的信心。”年過七旬的何鏡堂説。

  中國館高69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其設計理念為“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層疊出挑的外觀具有強烈的雕塑感,表達出中國文化大氣厚重的氣質以及當代中國昂揚奮發的精神。

  “我覺得中國館的每個空間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和美妙。她以一種獨特的建築語言,寄託著中國人對世博會的憧憬和夢想,也象徵著中國敞開胸懷擁抱世界,值得每個參觀者細細品味。”中國館項目經理姚建平説。

  據了解,在中國館竣工之前,大規模的布展工程已全面展開。雖然8日距離上海世博會開幕僅有81天,但中國館面臨的最大挑戰還不是布展,而是日後如何接待盡可能多的參觀者。按照實際接待能力測算,上海世博園區平均每天將涌進40萬人次參觀者,而只有十分之一左右能夠進入中國館。

  好在中國館是上海世博園區的五大新建永久性場館之一。按照上海世博會組委會的初步安排,在半年的世博會結束後,中國館等熱門展館將繼續開放,以滿足更多參觀者需求。與此相適應,一些上海市民雖有“近水樓臺”之便,也主動提出將世博會期間走進中國館的機會更多地讓給外來參觀者。

  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專職副主任鐘燕群認為,長達10年的申博、籌博和辦博,正在潛移默化改變著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她説:“中國館將成為上海世博會重要的物質遺産和精神財富。中國館長駐上海,相信上海追求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也會常駐人們心間。”

  2月6日,遼寧館已經完成主體鋼結構施工。當日,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內18個省區市的展館順利實現了主體結構完工。這標誌著上海世博會國內參展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這18個省區市包括:北京、天津、遼寧、黑龍江、江蘇、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雲南、西藏、陜西、青海和寧夏。按照計劃,國內31個省區市館將在春節前全部完成主體結構搭建,3月底前所有展館完成竣工和展項調試,4月正式投入試運營。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

  綜述:大而不奢、亮而不豪——上海世博會“儉”字當頭

  新華社上海2月8日電(記者許曉青、吳宇)8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東道國展館——“東方之冠”在簡樸的儀式中竣工。對於中國而言、對於上海而言,勤儉辦博、廉潔辦博的倡議已持續多年,而今世博會的腳步日漸臨近,“儉”已成為這座世博之城的一種風尚。

  記者得知,直至近日中國館工人在撤離住宿用的臨時板房時,工程人員始終堅持對每一件細小的公用物品物歸原主、物盡其用。

  “儉”字當頭,它不僅體現於世博場館的建設全過程,充滿神秘感的世博會開幕式方案也以節約為本,進行了理性“瘦身”。曾經醞釀的“豪華”方案包括以寬闊的黃浦江為表演舞臺,在兩岸搭建巨型看臺,營造壯觀場景等。但上海世博會組織者研究後認為,世博會的開幕式不必搞得過於鋪張、過分渲染,開幕式的目標就是簡樸、熱烈。

  申博成功7年多來,中國始終追求舉辦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但同樣在遵循勤儉原則,即在保證成功的前提下厲行勤儉,不必要的項目堅決不搞。

  大而不奢、亮而不豪,是對上海世博會的真實寫照。

  大,是指上海世博會5.28平方公里的園區,已經創造世博會歷史上園區規模之最,並有望以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及7000萬人次,創造參展規模和觀眾規模的最高紀錄。

  亮,是指世博會的永久性和臨時性場館,大多順應了“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潮流,相關設計和展示可謂極盡科技創新、奪人眼球之潛能。

  為了具備與上海世博會參展、參觀規模相匹配的接待條件,同時從城市長遠定位及發展需要出發,上海正在進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既是辦博的需要,更是城市本身的需要;既是今天的投資,更是為明天投入。

  上海世博會選址于中心城區,是通過改造利用老城區辦博,也的確造福于1.8萬多戶搬遷居民,使之告別危棚簡屋,同時保留了大批具有歷史價值的近代建築和廠房。在總建築面積達220萬平方米的世博園區中,老建築保留、再利用的比例近六分之一。

  前不久落幕的上海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上海市市長韓正不止一次強調:要堅持科學辦博、勤儉辦博、廉潔辦博。事實上,在近年來的上海市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中,勤儉、廉潔一直與世博會的籌辦進程緊密聯繫。“儉”字當頭,正在被這座城市、被上海世博會的每一位東道主,深深銘記。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