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之際,大陸第一部關於蔣介石的人生思想言論輯錄——《蔣介石自述》日前付梓出版。臺灣媒體刊文稱,大陸繼推出國民黨抗日的電影《喋血孤城》和兩部描述國民黨正面抗戰的電視劇後,又出版“一字不刪”的《蔣介石自述》,此種做法值得肯定並可作為改善兩岸關係的基礎。
《蔣介石自述》的編選者説他本著“筆則筆,削則削。不燒香,不媚俗”的態度,儘量刪減對蔣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誤導,試圖還原真實的蔣氏人生,這也是大陸近年來審視民國歷史及民國時期重要人物時所努力追摹的態度。對此,普通民眾在觀看相關影視作品、翻閱當下現代史研究著作時已深有體會。大陸面對國共兩黨歷史的態度、認識和評價方面的種種變化,海峽對岸的馬英九也注意到了。在近日會見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兩岸問題專家大衛 布萊迪時,他表示對大陸的這種變化感到“非常驚訝”。
面對新的形勢,拂拭過歷史塵埃之後,對國共兩黨間特定時代下的恩怨過節,我們的目光更為理性客觀,我們的心胸更為開放包容。“相逢一笑泯恩仇”,昔日國民黨的抗日將士如今同樣成了大陸民眾心目中的英雄。臺灣佛教界的領袖惟覺法師有言,“兩岸就像兩兄弟,過去為了一點事情分家了,現在時過境遷,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過去了就過去了。”放下過往,放眼未來,我們需要的是以更多的理解換取彼此更廣泛的信任,以更大的智慧來處理和解決兩岸關係問題。
理解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對海峽兩岸亦是如此。雖然兩岸經貿合作愈加廣泛深入,然而因隔絕多年,在許多問題上彼此都有各自的視域和先見。我們的任務即是站在更高的歷史和思維平臺上,儘量不以自身的先見任意曲解對方,盡力突破自我的視域去理解對方,努力創造出一個更廣闊的融合視域,達成更廣泛的共識,給兩岸關係開闢新的可能。
對歷史的理性態度和正視勇氣是我們突破視域限制的一種努力,《蔣介石自傳》的出版還只是開端。大陸的誠意有目共睹,相信臺灣方面在驚訝之餘,可以做的事也有很多。如果兩岸都能正視歷史,都能承繼辛亥革命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國家統一和社會進步的主流價值觀,那麼幾代人苦苦期盼的中華民族復興和強盛就指日可待。(張高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