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育之八次面聆孫中山先生教誨

時間:2011-09-06 14:39   來源:辛亥革命網

  1920年底,喻育之化名阮恒清,再度日本,歷遍長崎、大阪、名古屋、高崗、橫濱、東京等地,進行遊説,堅持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的不懈鬥爭,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直到1921年才返國。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成立革命政府,這是孫中山先生第二次在廣東建立政權革命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主要目標是用武力打倒軍閥,統一中國,實現民主共和。

  同年,孫中山先生在韶關成立大本營,任命何成濬為軍事委員會委員,並派他到粵軍許崇智部擔任前敵總指揮,進行東征。喻育之應福建的朋友黃大偉、喻毓西等人電邀,從上海趕到福建,到福建後受到湖北同鄉何成濬的熱情接待,何成濬委任喻育之為前敵總指揮部軍法處長。不久,又改派喻育之為參議,在軍中搞政治工作,編輯《軍人之友》刊物,在此期間喻育之經常到軍營中演講,主要內容是教育官兵效忠革命,愛國愛民,遵守紀律。孫中山先生十分重視東征中的宣傳工作,曾親自到《軍人之友》編輯部指導工作,要求《軍人之友》大力宣傳,如同他在就任大總統時的《宣言》寫的那樣;“讓全國人民各盡所能協力合作,共同促進國家的繁榮富強,要竭志盡忠以救民救國,破除障礙,促成統一,鞏固共和基礎。”孫中山的教誨讓喻育之終生難忘。這是喻育之第五次面見孫中山先生。

  喻育之第六次面見孫中山是介紹施洋加入國民黨。 

  喻育之與“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施洋都出生於1889年,都屬牛,互稱“庚兄”。喻育之是學法律的,1916年留學日本,就讀于孫中山先生和犬養毅合辦的政法學校。

  施洋也是學法律的,湖北省竹山人,他與喻育之都是湖北同鄉。

  1922年湖北工團聯合會成立,下屬有28個工會組織,工團聯合會聘請施洋為法律顧問,作為一個共産黨員,施洋對新建立的28個工會組織委託辦理的各種官司,一律盡義務,分文不取,連“車馬費”、“住宿費”都是自己掏腰包。喻育之的長兄喻鏡清在漢口開了一家“德興衣莊”。喻鏡清為人豪爽,頗有孟嘗之風。施洋是德興衣莊的常客。喻育之對施洋説:“你要是沒錢買米,就在我打個店裏開夥,你吃得飽飽的,好幫工友打官司。給我大哥找到一個間接幫助勞苦大眾的機會。” 早在1921年,施洋為了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積極組織、策劃工人運動,成為軍閥吳佩孚的眼中釘。

  1922年9月22日,施洋為逃避吳佩孚的追捕,到上海,隱居在喻育之的住處,施洋與喻育之常常暢談到深夜。施洋要求喻育之引薦他去拜見孫中山先生。一天,喻育之帶施洋來到孫中山寓所時,受到孫中山先生和宋慶齡女士的熱情接待。孫中山對施洋在湖北領導工運早有耳聞,孫中山先生與施洋交談時,因施洋的竹山方言與孫中山的官話難以溝通,喻育之又充當了他倆的“同聲翻譯”,經過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孫中山對這位三十多歲的青年律師,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連連稱讚他“人才難得”。喻育之提議介紹施洋加入國民黨。孫先生欣然同意。1922年,共産黨員陳獨秀、李大釗、張太雷、蔡和森、毛澤東等都相繼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像這樣由孫中山當場拍板加入國民黨的共産黨員(那時叫“交叉黨員”)施洋是絕無僅有的一人。

  1923年2月4日,平漢鐵路工人在中共領導下舉行反帝、反封的政治大罷工,2月7日軍閥吳佩孚打開殺戒,罷工領導人之一施洋在漢口花樓街寓所被捕,犧牲在軍閥的屠刀之下,陳屍荒野,劊子手揚言“誰敢為施洋收屍,誰就是他的同黨!”喻育之聞訊利用自己的社會聲望與大哥喻鏡清一起將施洋入殮安葬于洪山(現在的施洋墓是解放後重建的)。解放後,喻育之還親筆書寫了湖北省竹山縣施洋烈士紀念碑的碑文。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