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育之八次面聆孫中山先生教誨

時間:2011-09-06 14:39   來源:辛亥革命網

  喻育之第一次見到孫中山先生是在1912年4月,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後,應副總統、湖北都督黎元洪的邀請來到武漢。孫中山説這次來鄂的目的:一是調查戰跡,憑吊忠魂;二是傷痛瓦礫,督促建設;三十哀思流離,撫慰瘡痍。這次孫先生在漢停留5日,受到武漢各界的熱烈歡迎。

  4月10日,湖北軍政界在武昌黃土坡外語專科學校,舉行歡迎孫中山先生大會。到會人員約300人。孫先生身穿長褂、神采奕奕,來到會場,隨同前來的有章太炎、居正、龐青臣等、孫先生講話,首先對參加起義軍政界同志表示慰問和敬意。接著,作了題為《共和與自由之真諦》的演説。對革命同志不同意他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産生不安情緒,作了説明。他説“仆這次辭職,外間頗為仆功成身退,其實不然。身退誠有之,功成則未也。”“仆之解職原因,一在速享國民的自由;二在盡瘁于社會事業;三在避免流血,結束戰爭。”孫先生還説:“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含義無窮,發人深省。章太炎以雙手拍大胯,讚賞不已。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歡呼“共和萬歲”。在會場,喻育之聆聽著孫先生演講,對孫中山先生無比崇敬和敬仰,堅定了他跟隨孫中山先生,為實現三民主義而奮鬥的信念。 

  1913年袁世凱以暴力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在國內大力加強他的獨裁統治。1914年5月,進而以黃袍加身,做起皇帝來。一套新的《約法》,進一步把自己變成終身大總統。為了取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得支援,大肆出賣國家主權。于1915年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變中國為殖民地的“二十一條”。袁世凱復辟賣國的行為,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喻育之與湖北陸軍測量局的同志們,集會、遊行、寫文章,呼籲一切愛國同胞,投入反袁護國鬥爭。軍閥頭子王佔元獲悉,下令:“捉拿激進分子喻育之。”喻育之被迫於1916年東渡日本。在日本東京私立日本大學讀書,後進孫中山先生和日本犬養毅和先生合辦的政法學校學習法律。在這所學校任教的多事日本有名望的學者,如中村進午、器賀堪重等。擔任翻譯的都是中國留日學生學成尚未返國的人。同學們自己組織了講義編輯委員會,成員有四川的曾琦、雲南的張天放,喻育之是湖北的代表。在校期間,喻育之被推選為留日湖北同學會評議長,旋被推舉為會長。

  1918年,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北洋軍閥段祺瑞簽訂《中日軍事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允許日本在中國駐兵和指揮中國軍隊。段祺瑞的賣國行為,激起了留日學生的群起反對,喻育之與同學們一起寫標語、遊行、示威,堅決發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徑。日本當局為了鎮壓學生運動,派出軍警到處逮捕遊行學生。一次逮捕中國學生百餘名,喻育之也同時被捕。在獄中,喻育之毫不畏懼,揮筆撰文警告日本當局,聲明自己的行為是正義的,是維護自己國家主權和利益的。最後,日本當局不得不將這些學生釋放。

  1918年,我國數千名留日學生在王兆榮(四川人,公費留學生,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帶領下,毅然回國,投入到國內反帝、反軍閥的鬥爭行列。

  喻育之等留日學生回國後在上海,與王兆榮、曾琦、溫立等一起組織了“中國留日學生救國團”。團長是王兆榮,喻育之任副團長。同時創辦了《救國日報》。王兆榮任社長,曾琦、溫立先後任總編輯,喻育之任經理。當時,留日學生為了反日,紛紛回國,很多人留住上海。“留日學生救國團”向世界呼籲,捐款資助回國留日學生的生活費和《救國日報》的經費。許多愛國人士慷慨解囊,其中贊助最多的是江蘇南通的愛國實業家張季直先生。《救國日報》在27個月中,先後出版800多期,銷售最多的是南洋印尼等地,喻育之常以“阮恒清”的筆名在報紙上發表文章。

  《救國日報》問世不久,不僅日本人視之為中國青年愛國集團,排日言論之總匯,也遭到英、法、美帝國主義的嫉恨。法國巡捕房無故抓走了總編輯溫立,並揚言要罰款、要封報館。喻育之聞訊此事後,立即趕到環龍路44號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向孫中山先生彙報了情況。孫中山先生聽後非常氣憤,説道:“你們辦《救國日報》是為了救國,救國就要有勇氣,你們辦的《救國日報》我看過!辦得不錯,報紙的名字取得好!就是殺頭也不要怕!”。喻育之説:殺頭我不怕,只怕封報館。封了報館,我們就失去了宣傳陣地。要是罰款,我們一時拿不出錢來。孫中山先生聽後,立刻讓秘書拿出300塊錢給喻育之,問喻育之這錢用於罰款夠不夠?接著又寬慰喻育之説;“溫總編輯被抓之事,不要著急,我馬上派人想辦法釋放他!”

  孫中山先生“言必行,行必果”説到做到,第二天,溫立果然被釋放回來了。事後,中山先生又幾次派人送錢支援他們辦報。報社同仁們無不感動,深受中山先生的教育和鼓舞。這是喻育之第二次見到孫中山先生。

  在上海期間,喻育之以三民主義信徒和愛國留日學生的身份,到處奔走呼號,喚醒民眾,艱難不辭。喻育之被推舉為全國學生聯合會理事長。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