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孫中山足跡:7大城市辛亥遺跡串聯

時間:2011-09-01 16:26   來源:羊城晚報

  第5站:革命轉机———上海 

  上海,作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獨特的地理與人文因素使其成為中國革命的起點,萌發了最早的革命火種,甚至於孫中山先生19歲從美國檀香山回國之後,也是最早回到上海進行革命事業。他曾二十七次到過上海,從醞釀上書李鴻章,到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從撰寫《建國方略》,到商討國共第一次合作,都與上海息息相關。可以説,上海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不容小視。 

  值得一去  

  目前滬上保存最完好的“中山故居”僅有兩處:位於鬧市區淮海中路的孫中山上海行館和位於香山路上的孫中山故居。

  行館是辛亥革命爆發後,1911年10月孫中山應邀自海外歸來,準備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在上海的寓所,之後孫中山由這裡奔赴南京就職,這裡可謂是醞釀籌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産階級共和政府的見證地。這幢深灰色外墻配紅磚拱頂的三層花園洋房,是極為珍貴的百年建築,氣勢不凡。墻面雖略顯斑駁,但雕梁畫棟仍清晰可辨。目前,一樓為“孫中山在上海圖片史料展”展示地,二至三樓則仍是居民住家。  

  而孫中山故居是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後,與夫人宋慶齡的居住地。孫中山在此完成重要著作《孫文學説》和《實業計劃》。故居地處老租界,房子是典型的西洋建築,佈置很是考究。房間設施都是當年留存的,一應俱全,二樓的老唱機還一直播放著孫中山的演講,雖然聲音已經不太清晰,但還是可以使人如臨其境。遊客需帶腳套進門,並且要注意不能觸摸任何物品,保存門票的話,能半價參觀宋慶齡故居。此外,附近還有周公館,建議遊客一併參觀。

  第6站:病逝之地———北京  

  孫中山一生三次到過北京,每一次都對他的人生、事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遊覽之後,大家或許能體會革命的道路背後的艱辛與困難。

  坐落于宣武區虎坊橋的湖廣會館,是孫中山在北京到過最多的地方之一,是孫中山在北京演講的重要場所。湖廣會館裝修典雅,古色古香,本是京城名流會聚的地方。主要建築有鄉賢祠、文昌閣、寶善堂、楚畹堂、風雨懷人館、戲樓等。現今古戲樓是北京僅存的建有戲樓的著名會館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復並對外開放的第一所會館,每晚由北京京劇院著名京劇演員在此演出。遊客可欣賞原汁原味的戲曲精品劇目,體驗老北京戲樓獨特的文化氛圍。 

  第7站:魂歸舊都———南京 

  武昌起義後,革命浪潮席捲全國。緊接著在南京舉行的17省代表會議上,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此頒布了多個有利於民主政治、發展民族經濟的法令。 

  南京的許多地方,都與他的名字緊密聯繫在一起。孫先生在北京去世之後,夫人遵循他的遺願,將遺體遷回了他心中的革命之城———南京。 

  值得一去  

  南京總統府是當時孫中山辦公、休息的地方,現在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近現代史遺址博物館。為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博物館將於10月12日舉辦《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大型展覽。據介紹,展覽將以大量極具史料價值的歷史照片、珍貴檔案,以及場景重現等方式,反映孫中山的事跡和臨時政府的歷史。

  南京東郊中山陵,從1929年開始,孫中山永遠地安息在這裡。從景區正門到先生的安息之地,要走392級石階,表示當時3億9千2百萬中國人民對孫中山的擁戴。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石碑上篆刻著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囑咐,三門牌坊上刻著“博愛”兩個濃縮孫中山精神實質的大字。走出孫中山的墓冢,沿著通幽曲徑,經中山書院,到曾經的藏經樓、如今的孫中山紀念館,一路可見瞻仰先生的人不斷往來。 

  當年的迎靈大道名稱依舊,卻已面目全非。保存得最接近原狀的應該是陵園路了。陵園路,全長16公里,堪稱是南京城市道路建設史上最早、最標準的大手筆傑作。現在路上濃密的樹冠構成的綠色通道,仍是南京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