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袍澤兄弟情

時間:2011-08-31 11:20   來源:黃埔雜誌

  楊懷富與盧德銓是黔鄉好友,都是有志的愛國知識青年。1944年兩人結伴投考黃埔二十期,成為炮兵科五大隊十四中隊同學,在炮兵學校受訓三年。1947年秋,楊、盧二人畢業後,被分發到重新組建的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軍長是黃埔四期老學長邱維達,全軍美械裝備,步兵多攜自動武器,配有大型運輸汽車、坦克、105榴彈炮,作戰有後方飛機支援,官兵服飾和待遇都好,可算是強兵悍將的現代化部隊。

  楊懷富、盧德銓二人同被分在一個炮兵連。楊當炮兵觀測員,盧任炮兵排長。翌年,隨軍參加史上著名的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史稱“徐蚌會戰”)。

  是役,國民黨軍包圍解放軍,解放軍反包圍國民黨軍,層層包圍無縫隙,日夜戰鬥不停息。白天,槍炮聲、飛機轟鳴聲淹沒了車、馬、人叫聲;夜間,榴炮彈、信號彈、各種槍彈曳光萬狀,橫豎交織劃破漆黑夜空。

  國民黨軍官兵在歷經八年抗戰後已厭惡內戰,如今在淮海戰場上被解放軍包圍後,又出現缺水、缺糧、缺彈、缺油,一時間束手無策,只能請南京派飛機空投糧食大餅。無奈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空投物資常常失誤,投給了解放軍享用。情況日益惡化,陣地上的士兵編唱順口溜:“壺水換鋼洋,糧肉換黃金,錢財如糞土,陞官不在心,人人想突圍,怎能突出去!?”斷糧太久餓死人多,有的殺馬吃肉充饑,有的吃草根樹皮,有的為爭奪空投食品扭打致死,有的潛逃到解放軍陣地吃飽後又回來,官兵士氣低落到極點,武器雖好卻不能發揮作用,怎能不慘敗哩!

  一天,在楊懷富、盧德銓二人席地坐談暗淡前景之時,突然空中飛來一顆榴彈,他倆聞榴彈落速聲,隨之臥地滾下坎,接著又飛來幾枚炸在炮陣地,濃煙滾滾,不見了楊、盧二人蹤影,士兵傷亡也不少。幾分鐘後,楊懷富先醒來帶著滿身泥土,暈頭昏腦地跟著前面敗下來的步兵往後跑,也有本連士兵夾在其中,他們順著鐵路往南奔,邊走邊分散。他和幾個人一夥,白天怕遇著解放軍,就在荒郊隱藏起來,輪流放哨睡覺,夜間忙著趕路。每遇市鎮就繞道走,無處買食就刨地苕充饑,最後是又臟又餓、又黑又瘦地隻身逃到了南京。

  楊懷富在南京舉目無親,投身無門,又趕到江西鷹潭找熟人,途中巧遇其兵團司令官、黃埔四期老學長胡璉司令,胡見楊是黃埔學生又有炮科技術,便留其在司令部任副官。之後,楊因有炮技專長受重視且在炮團步步高升,直到後來去臺晉陞為上校,指揮炮兵守衛金門。

  再説盧德銓比楊懷富甦醒較晚,醒後同樣是泥土一身,軍帽也不知飛往何處?正想尋找楊兄時,解放軍蜂擁而至,站在面前端著衝鋒槍大吼:“舉起手來,繳槍不殺!”炮陣地早已瓦解,剩下的官兵全部被俘,擠在一塊兒低頭不語。盧窺視俘虜群中無楊兄,默默惦念著同學不知是死是活在哪?這時一位持手槍的解放軍高聲大喊:“當官的站這邊,當兵的站那邊!”解放軍見盧全身是泥塵又無軍官帽,就推他站在當兵的那邊去了,俘虜中也無人説他是排長。接連幾天俘虜經過清隊整編,盧德銓戴上五星軍帽和胸章,當上了解放軍。隨之解放軍政工人員給解放過來的士兵開會,宣傳“打仗為革命”的道理,安定人心,統一思想,隨後往濟南方向開去。中途住下,開會動員,要打濟南城,解放軍首長親臨會場鼓勵下級爭當英雄、模範。攻城靠大炮要技術,上級得知盧德銓是黃埔炮科生,任其排長職務,叫他“排長同志”。當時盧德銓心中是喜憂參半,從解放兵提升排長應為一喜,憂的是至今楊兄下落不明而深感孤單寂寞,並且還要去打昔日袍澤部隊,日後同學怎樣看我?

  盧德銓所在部隊在新中國成立後,又開去抗美援朝。在朝鮮,上級見盧德銓在戰場上表現十分英勇,火線上批准他加入了共産黨,由此盧的前程越來越好,接連升到連、營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後,盧所在部隊又調到福建前線駐守廈門,炮團需要本科生當參謀長,盧因文韜武略,又趕上機遇調任此職,參加策劃炮轟金門島。

  盧德銓在廈門炮打金門時,楊懷富正在金門防守。盧、楊這兩個黃埔同隊同學和同鄉,互不相知對著打,在時代的大風雲中,演繹了一齣袍澤兄弟相殘的小悲劇。

  時光飛逝,世事變遷。1990年,楊懷富由臺灣來大陸祭祖,與盧德銓相見於築城,二人緊緊相抱,悲喜交集,離別半個世紀,黃埔袍澤談起往事如夢一場。

  1999年,古道熱腸的楊懷富再回大陸,慷慨解囊邀請貴陽、息烽、遵義健在的炮兵第五大隊同學,偕眷屬前往昆明參觀花博會。同隊同學遊覽雲南石林、貴陽百花湖等名勝古跡,均感祖國日新月異,繁榮昌盛,兩岸黃埔同學交口稱讚鄧小平先生卓越遠見,提出改革開放,給了海內外黃埔同學再相見的機會。

  此後不久,同隊同學詹立群因直腸癌病逝,楊懷富和盧德銓在前去送葬時再次相逢。分別之際,盧德銓書贈楊懷富詩一首,是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

  蒼天見證了黃埔同學情深似海,都盼望祖國統一,造福子孫後代,不再受戰火生離死別之苦;祝願兩岸健在的黃埔袍澤兄弟,心胸更加開朗地安度晚年人生。

  附黃埔軍校史料:1938年春始,中國陸軍炮兵學校因日軍侵華自南京遷到貴州都勻。1944年10月,日軍佔領獨山,炮兵學校遂遷往開陽縣,及抗戰勝利後又遷到貴陽市。1944年炮兵學校奉命代訓“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十期”炮科生,為此在都勻、開陽、貴陽、遵義四處招生,招考條件是數理化成績達良,體格健壯,符合炮兵的一般要求。在校學習3年,完成炮兵軍官的養成教育,對炮兵戰術與技術的基礎知識必須有精深的理解,如炮兵運用、射擊指揮、觀測通信、馭馬術等。時數千具有高中、大學文化的流亡學生及當地青年踴躍報名,經考試錄取學生324名,編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十期炮兵科第五學生大隊,下屬十四、十五、十六三個中隊,每中隊108名學生。大隊部設在開陽縣城北街熊家大院,十四中隊駐縣城江西會館,十五中隊駐北街四川會館,十六中隊駐東門外龍魁寺。1947年秋,學生畢業分發全國各軍炮兵部隊。(黃哲嗣)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