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辛亥百年的視覺盛宴

時間:2011-10-08 10:06   來源:光明日報

  在迎來辛亥百年的歷史時刻,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在黃金時段隆重播出六集大型文獻電視片《辛亥革命》。值得關注的是,該片每集開頭都有一段引子,借助典型事例、歷史場景,引領觀眾回到具體的歷史場景,可謂“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每集又主題明確,高潮疊起,前後呼應,形成有機整體,可謂視覺盛宴。

  為了高水準、高品質地完成這一鴻篇巨制,中央領導高度重視,中宣部的領導以及中宣部理論局動員來自全國各地學術界、理論界的專家、學者組成撰稿組,花費了半年多的時間,精心構思、編撰,數易其稿,中央電視臺組織精幹力量成立了攝製組,用時半年,進行拍攝。很多研究者還主動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幫助撰稿者站在世紀的高度,重新審視這場在中國歷史上旋乾轉坤的革命的歷史價值和現代意義,發掘出革命究竟為何發生的深刻原因,呈現革命的艱難困苦,闡明革命對中國,對亞洲,對世界的影響。

  在媒體時代,如何運用視覺文化的各種表現方式、手段,在保證科學性、權威性、藝術性、觀賞性高度一致的基礎上,提高文獻電視片的可視性、知識性,是該片撰稿者和製作者面對的一大挑戰。為此,他們選取了大量具體、生動、鮮活的文字和眾多首次公開的歷史影像,結合大批文史資料、圖像資料,借助現代科技,使畫面富於動感,跳躍著映入觀者的眼簾,産生視覺震撼。該片解説詞不僅非常精煉,語義準確,而且植入了很多歷史細節和人物對話,再結合相關畫面的快速切換,使歷史事件的發生,不同人物的登場,思想、觀念的轉變,井然有序地呈現在觀眾的面前。而不時出現的專家、學者訪談,或畫龍點睛,與觀眾對話,引導人們穿過重重迷霧,認識歷史的真相;或鞭辟入裏,在歷史的長河中,作跨越時空的思考,從而使青少年觀眾在欣賞精美畫面的同時不知不覺地了解辛亥革命為什麼發生,怎樣發展、變化的整個歷史進程;讓中老年觀眾透過前所未見的影像資料,加深對於孫中山宣傳、組織、領導,由眾多社會階層人士參與的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在推翻帝制、捍衛共和的奮爭中所遭遇的困難、挫折的進一步理解;讓海外華人在觀看中,感受到華僑在辛亥革命中曾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體會到歷史的脈動,進而加強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形成與大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部文獻電視片並沒有因為要突出可視性和觀賞性就不加辨別地承襲舊説,而是堅持科學性和客觀性,對大量歷史事實進行了去偽存真的工作,對於一些失真的歷史記錄堅決予以澄清。由此,該片做到了融學術性于知識性之中,借現代傳媒準確地表達和生動再現了發生在100年前的這場革命的歷史真實。

  毋庸諱言,辛亥百年後人們對辛亥革命的認知一定與包括這部文獻電視片在內的所有關於辛亥革命的歷史梳理、再現有關。那麼辛亥革命留給後人的物質和精神遺産究竟都有哪些?未竟事業又有哪些呢?在《艱難頓挫》、《復興新途》兩集中,編者透過一些具體的細節充分展示出這樣的基本事實:毛澤東、朱德、劉伯承、董必武、吳玉章、林伯渠等新中國的締造者在辛亥革命時期投身反抗復辟帝制,捍衛民主共和,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的鬥爭,流血犧牲,功勳卓著。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中國共産黨人與辛亥革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繫。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在《建國方略》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現代化方案目前在中國大陸的現代化建設中逐漸變成現實。這是我們在海內外出席有關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研討會時,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學者發表的學術觀點。透過這部文獻電視片,我們更能透過一幅幅精美的畫面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大陸所取得的現代化成就不僅僅是對孫中山現代化思想與實踐的繼承,更是一種發展和超越。

  眾所週知,“和平、奮鬥、救中國”,這是孫中山在彌留之際對革命同志所寄予的殷切期望。武昌首義功勳們也以“和平統一,利國福民”為基本共識。在該片中,我們還能進一步體會到孫中山語重心長説過的“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這番話的深意。孫中山和辛亥革命是海峽兩岸乃至所有海外華人的共同記憶,唯願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和武昌首義元勳們的理想,經過人們的共同努力和奮鬥,變成一幅幅美好的圖畫,成為美妙的現實。

  (侯 傑 作者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