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安瀾回憶最後一位辛亥老人喻育之

時間:2011-09-28 14:0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武漢9月28日電(記者黃艷、皮曙初)“我父親説沒有國就沒有家,他不顧家人反對加入了‘共進會’,從這裡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在76歲的喻安瀾看來,父親喻育之身上有説不完的故事,六個關鍵詞可以串起最後這位活到103歲的辛亥老人革命的一生。

  關鍵詞之一:共進會。喻安瀾説,“父親的一生要從加入反清組織‘共進會’開始”。生於1889年的喻育之1911年在武昌湖北陸軍測繪學校讀書。這年初夏,他加入了反清組織“共進會”。

  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響的喻育之參加了辛亥革命的戰鬥。“他負責讓同學們換上剛發下的青呢制服,左臂或纏白毛巾,或纏白布,以作起義軍的標誌。”喻安瀾説,武昌首義後,喻育之和陸軍測繪學樣的學生參加了陽夏戰役的敢死隊,保衛首義成果。

  關鍵詞之二:碑文。陽夏戰役裏犧牲了很多喻育之的同學,在今天的武漢球場街有一個叫“六大堆”的地方,因當年陽夏戰役中陣亡的戰士屍體堆了六大堆而得名。喻安瀾説,父親每年清明都要帶著我們去烈士陵園祭拜他的戰友。

  上個世紀80年代,“六大堆”烈士公墓修繕,喻育之為當年戰友撰寫了碑文。“他説,自己也差一點堆在了六大堆裏,成了無名英雄。”喻安瀾説,“父親生前寫了兩份碑文都與辛亥首義有關,還有一處在武漢利濟北路,也是武昌首義的烈士公墓。”

  “寫碑文是一種銘記,當初不流行口述歷史,碑文裏有著父親對辛亥當年特殊的情感。”喻安瀾説。

  關鍵詞之三:辛亥軍歌。喻安瀾告訴記者,清明祭掃烈士陵墓時,父親要領著他們唱辛亥軍歌。説著,喻安瀾就唱了起來“今夕、今夕、今夕、今今夕,黃沙萬里一片戰鬥聲,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我們兄妹都會唱,父親去世後,我們兄妹組建了‘老樹皮合唱隊’,每逢一聚,總要唱唱這首歌,歌聲能帶我們回到小時候父親給我們講辛亥往事的場景。”喻安瀾説。

  作為辛亥軍歌的傳唱者,喻育之生前希望這首軍歌能一直流傳下去。“後代們聚會,我們也要唱這首歌。歌詞和旋律讓人銘記國家和民族經歷的苦難歷史,牢記先烈的浴血犧牲。80後、90後的後代也唱這首軍歌,父親肯定很欣慰。”

  關鍵詞之四:國共合作。兩次國共合作都有喻育之的身影。喻安瀾説,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父親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總幹事,積極籌辦廣州黃埔軍校招生工作,並與在上海的不少共産黨人相交甚好,努力排除國民黨右派頑固分子對國共合作的種種干擾。

  指著一張攝于1924年5月5日的老照片,喻安瀾説,“這是父親與鄧中夏、毛澤東、向警予、瞿秋白等人的合影,他跟我們説過這裡面好幾個共産黨人都跟他比較談得來。”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中聯共抗日的聲音不少,喻育之就是支援者之一。喻安瀾説,父親當時是武漢市省黨部代理主任委員,跟董必武有很多聯繫,他以個人名義公開表態,戰爭時期不應該打內戰,應該聯合共産黨抗日。

  “從辛亥革命到國共合作抗日,父親堅持一個道理,革掉國家受欺壓的命,實現民族復興,這是辛亥革命精神的延續。”喻安瀾説。

  關鍵詞之五:統一。臺海分離,喻育之心繫兩岸。1980年6月6日,喻育之做詩“在行吟閣遙問臺灣同胞”:“隔海遙向日月潭,可否合唱統一歌。”

  “父親常惦念當年去了臺灣的朋友,盼著兩岸和平統一。”喻安瀾説,我記得父親作詩是一氣呵成的,91歲的父親把在場的人都感動了。

  “父親一生最看重辛亥老人的身份,他覺得辛亥讓祖國大陸和臺灣多了一份歷史回憶。他心底深處盼著祖國和平統一。”

  關鍵詞之六:樂觀。1993年3月14日,喻安瀾的父親喻育之在漢口家中無疾而終,享年103歲,是參與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最後一位老人。

  父親活到103歲,喻安瀾認為,最大的秘訣是天性樂觀。喻安瀾説,過去的房子夏天特別熱,父親就“寫詩解暑”,現在家中還挂著父親寫的“面對一荷池,四傍楊柳坡。樹蔭遮日少,屋敝受風多。疑是清涼國,暫為安樂窩。人人爭避暑,老子自婆娑”。

  “父親這種快樂性格深深影響了我們家人。我想他之所以能從百年前戰火硝煙中一直走到上世紀90年代,看到了改革開放、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強大,與這樣的樂觀天性分不開。”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