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愷、何香凝之墓原為廖仲愷單人墓園。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廣州遇害,1935年9月1日移葬於此。廖仲愷墓依山而築,墓道分左右兩股盤旋而上,過平臺北行,即為鋼筋混凝土構築的圓型墓穴,兩側各有一座方亭,不著色彩,樸實無華。1972年9月1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女士在北京逝世,遵照生前遺願,安葬南京,與廖仲愷合墓。墓前高大的石碑上鐫刻其子廖承志書寫的碑文:廖仲愷何香凝之墓。
中新社惠州10月4日電 題:廖仲愷與何香凝:促進辛亥革命成功的“夫妻檔”
作者 邱耀庭
出生在美國、原籍廣東惠州的廖仲愷是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他是孫中山最忠實的追隨者,更是中國共産黨的摯友。20世紀初,廖仲愷與妻子何香凝認識到要救亡圖存只有維新學外國,於是兩人相繼踏上留學日本之路。
惠州廖仲愷何香凝研究會會長成曉軍4日接受中新社採訪時,介紹了兩人在辛亥革命時期的故事。
成曉軍説,1903年9月,廖仲愷、何香凝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集會上初次見到孫中山。在孫中山激動人心的演説鼓舞下,他們多次拜訪孫中山並遵照孫中山的囑託,在日本“物色有志之士,廣為結交,以便日後結為團體,以任國事”。
廖仲愷、何香凝加入同盟會後,他們的家就成了同盟會的活動據點,同時,廖仲愷先後擔任過同盟會總部外務幹事和天津分會主盟人等職,令同盟會工作不斷深入。
成曉軍總結廖仲愷為同盟會所做的貢獻,主要有三方面:吸收黨員、擴展會務;宣傳同盟會綱領、闡發民生主義;為武裝推翻清政府潛赴天津,就中國內地革命實力情況開展調查。在廖仲愷潛赴天津之際,何香凝曾題詩相送,“國仇未復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
成曉軍説,當時廖仲愷、何香凝的長女廖夢醒年幼,次子廖承志也剛出生不久,而何香凝如此深明大義,難得可貴。
據史料記載,孫中山發動的西南邊境幾次武裝起義,很多準備工作是由廖仲愷、何香凝部署的,如何香凝在孫中山的指導下,參加過幾種武裝起義軍服的設計,還把娘家給的錢大部分用來資助革命事業。此外,她與廖仲愷、朱執信等人聯名寫信給海外華僑,動員他們積極贊助民主革命。孫中山對此很滿意,讓廖仲愷、何香凝兩人擔任籌款、聯絡等工作。
據成曉軍介紹,辛亥革命成功後,廖仲愷先後擔任過廣東樞密員、財政司長兼國稅廳長等職,對建立和鞏固新生的廣東民主共和政權作出諸多貢獻。尤其是他維持廣東紙幣的信用和穩定金融市場,整頓財政、開源節流,實現軍政府的財政收支平衡。因此,廖仲愷也被人們稱作孫中山的“錢袋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