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克武,字錦帆,1885年12月生於四川省井研縣鹽井灣。1903年春他考入成都東遊預備學堂,同年冬自費赴日本,入東京大成中學學習。
到東京後,熊克武廣泛接觸愛國志士。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正式成立大會,熊克武被選為評議部評議員。同年11月,他為抗議日本政府頒布的《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憤而退學歸國,在上海從事同盟會總部委派的聯絡工作。
1910年秋,熊克武與吳玉章、但懋辛等由上海到香港,與在港同志共同策劃廣州黃花崗起義,負責滬港間聯絡工作。廣州黃花崗起義時,黃興率百餘人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前門,熊克武帶領17人負責襲擊督署後門。當他們衝殺到督署前門,和那裏的革命黨人會合,準備攻取督練公所時,途中和清兵相遇,展開巷戰,相持到午夜。熊克武考慮天明後,清兵援軍一到,寡難敵眾,便帶隊撤退。撤退時和清兵巡邏隊又發生兩次戰鬥,隊伍被衝散。熊克武隻身一人,得到當地群眾的掩護才告脫險。此役死難烈士都是同盟會的優秀成員,熊克武的戰友方聲洞、林時爽、喻培倫、秦炳等,均在此役壯烈成仁。孫中山在評價這次起義時指出:“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之變色。……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1912年1月,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黃興為陸軍總長兼總參謀長。熊克武向黃建議組織蜀軍,把四川作為戰略基地,以防變故。黃同意並內定熊克武為總司令,同時撥一批槍彈由熊帶至宜昌,吸收學生和革命青年組成了一支頗有戰鬥力的隊伍。3月底,他到達重慶,所部編為蜀軍第一師,成為四川軍政府的基本武裝。四月下旬,成、渝兩軍政府合併,第一師改編為川軍第五師,熊任師長兼重慶鎮守使。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孫中山發起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熊克武在重慶加入討袁行列,被推為四川討袁軍總司令,率三萬人自重慶分兩路迎戰袁世凱調來的五萬軍隊,曾取得局部勝利,但終因敵人力量太強而失敗。9月15日,熊克武被袁世凱通緝,離川去日本。到日本後,孫中山交給他一份在南洋沒有暴露革命黨人身份的名單,派他去南洋活動。1913年10月他與李烈鈞等到南洋,以“中華水利促進社”的名義積極開展活動,募得大量捐款。根據孫中山的指示,他于1915年9月攜款回國,到昆明與蔡鍔、唐繼堯等人共商護國討袁大計。戰爭中他隨滇軍進入四川,並以四川招討軍司令名義,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隊伍,為護國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1917年8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領導滇、粵軍抗擊段祺瑞的軍事進攻。熊克武與來四川做聯絡工作的章太炎商量後,以重慶鎮守使名義通電護法。1918年1月9日,他在重慶就任四川靖國軍各軍總司令職,2月20日督率部隊攻佔成都。3月3日孫中山依據四川省參議會公舉,任命熊為四川督軍。1920年11月29日,他通電辭去督軍職務。之後於1924年2月率一部兵力轉入貴州的遵義等地,結束了他在川的軍事活動。熊克武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支援國民黨改組。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由孫中山提名當選為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同年夏被孫中山任命為建國軍川軍總司令。孫中山北上時,曾給他一封英文密函,囑其將部隊帶到武漢待命,他做了認真的準備。
孫中山逝世後,熊克武力排眾議,率部到廣州,準備參加北伐,卻遭汪精衛、蔣介石陷害,被囚禁于虎門兩年之久,從此釋去兵權。1927年被釋放後長期隱居成都。
1937年7月抗日軍興,熊克武舉家從香港返川,與桑梓父老共赴國難。抗戰勝利後,他逐步看清了中國的前途。1949年劉鄧大軍逼近成都時,他和劉文輝等人共商起義。不久,蔣介石邀集熊克武等人談話,誘迫他們攜帶家屬去臺灣,他毅然留在內地,迎接解放。
1954年他調到北京工作,先後擔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1956年當選為民革中央副主席。1970年9月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