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洪氏大宗祠----位於泉州東門草埔尾(現溫陵路與湖心街交界處),原佔地約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0平方米,建於清 同治七年(1869年),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泉州文物管理委員會于1984年立碑作簡明介紹。
祠前三面環墻,設一大邊門,門額匾書“洪氏廟門”。進門為花崗岩鋪砌石埕,面積約165平方米。宗祠朝東南向,沿中軸三進;一進祠門,二進正祠,三進住戶,並配兩翼護厝。後因築路,尾部蕩然,但主體建築仍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閩南傳統祠堂特色。
祠門硬山式築于石臺基上,中門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門邊石柱刻有清 咸豐己未(1859年)舉人洪翟離“駟馬高車地,忠臣理學家”對聯。祠前“派別衍敦煌宗支百世,地靈鐘袞繡廟貌韆鞦”的對聯,相傳是翰林院編修龔顯曾筆跡。
正祠懸山式木構架築于石臺基上,祠門木構,中間大門作幾何欞窗,隔扇對稱,兩扇雕梅花,另兩扇分別雕有鹿鳳、龜鶴配翠竹。竹葉精心設計並雕刻聯句:“洪皓我祖,節著冷山;忠貞貫日,感動天顏”;“纘承絞綾,薦任赤泉;甘棠遺愛,聚族瓜綿”。
正祠4—5排柱心位設七層神龕,神龕雕工精美,閩南許多廟宇都紛紛前來倣造。
神龕築在石臺上,石臺正面篆刻“福祿壽”三字。正祠面積169平方米,建築氣勢高昂而肅穆。
神龕前上方是“忠貫日月”匾,承脊大柱對聯是:“節著冷山十五年銜命抱符忠貞志遠踰蘇武,派分晉水廿余疏劾姦弭患鐵石心邁跡瓊崖。”以上都是為紀念洪氏先祖洪皓而書。
史載,洪皓字光弼,謚忠宣。江西樂平人,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 建炎三年(1129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羈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龍江省東北),艱苦備嘗,威武不屈,最後遇赦歸宋。宋高宗趙構讚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後與秦檜不和,被放于英山、袁州,最後在南雄州(今海口)病卒,時年68歲。
(來源:中國古玩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