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舊館驛董楊大宗祠

  時間:2006-05-24 14:56    來源:     
 
 

 

  舊館驛董楊大宗祠----位於泉州城裏古榕裏舊館驛南端。董、楊係出姬姓,一脈相承,迨至唐宋,兩族交好,舊館驛內的宗祠,是全國僅有的董、楊聯宗史跡。 2001年列入泉州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先祖世興公南宋時由浙江余杭入閩,徙居泉州。 世興公本姓楊,至君選公以楊姓步入仕途,遂為董楊氏。此後宗祠即以“董楊大宗祠”稱之。

  董楊大宗祠,坐東向西,佔地約一畝。始建於明天順辛巳(1461年),原建築為三開間拱照墻結構,祠宇雖代有修葺,但年久傾頹。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派下裔孫炳榮追念其先祖,準備重修,適楊濱海于戌辰(1808年)公車上京會試,高中進士。楊濱海歸來,也懷此志,可惜上任不久便歿于官,夙願未能實現。

  道光丙戌(1826年),其伯父楊梅生時任司訓,適告假歸裏,族人復議重修事宜,但耗費甚大,力薄難支。為籌集資金,族人群策群力,提出倡議:凡同姓者如果願意捐資者,可以進神主祿位於祠堂。 此一倡議首先得到晉江曾坑楊雲祥宗人的響應,隨之而來的有福、泉、漳、臺各外房支系的同姓者,集腋成裘,共襄盛事。

  董楊大宗祠于清同治癸酉(1873年)破土動工,原來主祠三廳改為五廳,下向重建五間,護厝一列,購地擴之,歷經五載,迄光緒丁醜(1877年)告竣。內閣中書楊浚為宗祠作志,翰林院編修龔顯曾書之。

  解放前,該宗祠一段時間成為國民政府部門的辦公地點,後來由國民黨軍隊325師進駐,慘遭破壞。 解放初,宗祠為新峰街政辦公地點,部分為民兵隊部,神龕被拆除,改為舞臺,正祠改為會議廳。1960年後,作為鯉中街道辦事處,正祠經修繕,基本保持原貌。 1996年鯉中街道辦事處易址新建,宗祠轉讓給鯉中派出所,至此,宗祠全部拆除夷平。後來經過多方的協調,最後宗祠歸還董楊宗人掌管。 1999年,全球董楊宗親第五屆懇親會在泉州召開後,宗人慷慨解囊,在“提高、擴大、前進”的原則下著手重建,“修舊復舊”,保留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古樸典雅。

(來源:中國古玩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