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山東前鋒張氏宗祠

  時間:2006-05-23 14:09    來源:     
 
 

 

  山東前鋒張氏宗祠位於永春縣中部達埔鎮西隅前鋒村。錢山張氏宗祠建於“永樂年間”。四世祖政原公定居錢山,初建平屋安居,至於明六世祖旭公、敏公、顯公三兄弟于明景泰庚午元年(1450)正月建房屋一座並書院。顯公于明景泰丙子七年(1456)十月建房屋一座並書院。敏公于明天順戊寅二年(1458)建錢山祖宇一座。明成化戊子四年(1468)十二月錢山祖宇翻建加闊。至清?雍正、乾隆年間重修。而後至清末重修一次。至民國34年維修上、下廳堂。最近一次重修于1993年11月竣工。

  張氏宗祠現用地七畝。宗祠上廳挂滿獎匾和禮匾。其中有一匾最引人注目的“百忍家風”,是唐高宗賜予遠祖張公藝的。從此,張氏族人,都作為家訓。宗祠上、下廳的漆柱上共有全國各地有名的書法家撰文、書寫的聯文20多對。宗祠內部,純樸典雅,古色古香。

  宗祠外觀是磚砌、石雕、木瓦混合結構。大門口挂一對“御史府張氏”大燈籠。門口大庭下有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周圍種上龍眼樹和其他果樹,後面遠處有一片柑橘園,更遠望去是一座森林茂密的林山。

  前鋒張氏遠祖張公藝係詢德公之子。公善居家,家道擁睦。北宋以來九世同居,屢朝俱獲旌表。至唐時,授東平王。唐高宗問所以能睦之道,公書“忍”字百餘以對,故有“百忍家風”之美譽。家道之和,同居之久,從古至今稱和宗睦族者莫不仰公之盛德,而舉以為治家之法。別立有傳世居山東東平州之壽張縣號壽張派,派出吳郡。藝之子孫甚眾,散居各郡。

  前鋒(原名錢山)張氏係惠三所傳,至五世保住公,十世士棟公,十一世重光生子三:延青、延素、延禦。錢山張氏係延禦所傳。所朔五世保住公由山東遷居山西;至謹公由山西遷居河南光州固始縣;至十九世樞公字英韶于北京時授承務郎,由固始奉召入閩為永春縣令。子孫眾多,分居閩省各縣及江西、浙江一帶,定居永春者至二十四世彥芳居達埔溪源,至二十五世蘇官另起一世為始祖五官人,傳至四世長福治公,由溪源遷居灸德。二政原、三政順由溪源遷居錢山,四尾官由溪源遷居德化縣。政原公登明永樂年間進士擢升監察御史。公德才兼備,清正兼明,以骨鯁敢於彈劾時政,曾一度被貶謫。後擢升禮部,母艱之時于任所設“思親堂”以表孝道。故有以忠於國而孝于親,以忠孝若稱。由此,錢山張氏于明、清時志入永春縣、州記載稱桃源望族。

  錢山全村人口近5000人,歷代遷居江西、浙江兩省的人口約2萬多人,遷居省內的霞浦、永安、三明、沙縣、大田、德化、寧德、龍岩等縣、市的約有萬餘人。遷居臺、港、澳地區和馬來西亞、新加坡、東南亞國家的約有萬餘人。

(來源:中原教育線上)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