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於清代的麥氏公祠 |

南沙區黃閣鎮大型宗祠建築群 |
在南沙區黃閣鎮蓮溪村,隱藏著一座鮮為人知的大型宗祠建築群———麥氏宗祠,其規模和建築佈局、用料、工藝等在當時堪稱一流,在廣州地區四大名祠中,僅次於陳家祠和沙灣留耕堂,位居第三。 麥氏宗祠位於南沙區黃閣鎮蓮溪村宿國新街,宗祠共有三座,坐南向北,分別為麥氏大宗祠、繼宗麥公祠、瑞輝麥公祠,也被稱作大本堂、崇德堂和光裕堂,連同一座子平麥公廳,在街道邊建築群成一橫線排列,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其規模在廣州祠堂中實屬罕見。據記載,麥氏大宗祠始建於宋代,明代曾修葺,瑞輝麥公祠建於清同治元年(1861年),但繼宗麥公祠建築年代不詳。

建於清代的瑞輝麥公祠。 |

造型生動,別具風味的裝飾雕塑 |
據文物人員考究,該祠堂群建築是黃閣鎮麥氏家族開村先祖麥必達及其後人的公祠。必達公為麥氏始祖鐵杖公第十六代傳人,他原籍廣東南雄,官至廣西提督,南宋鹹淳九年(1273年),因珠璣巷“胡妃事件”與兄必榮、必秀、弟必端、必雄同攜家眷南徙至黃閣定居。因考慮日後子孫發展,其他兄弟移居東莞、南海、廣州芳村、新會臺山,而麥必達獨居黃閣,後來他的三個兒子又分別來到黃閣鎮大井村、東裏村和蓮溪村,繁衍後代,並開發慢慢形成了黃閣鎮如今的雛形。目前大井村、東裏村也有麥氏祠堂,但唯有蓮溪村祠堂最為壯觀、建築成群,保留較為完好。 而在蓮溪村目前仍保留的宗祠中,又以麥氏大宗祠保存最為完整。它與市區內陳家祠嶺南建築風格非常相似,墻面以青磚砌成,頂梁和橫樑都為木結構,並融有石柱,天面均為琉璃瓦,屋脊形式為龍舟脊,其上為鰲魚,有灰塑,吉祥鳥獸坐鎮,兩邊為“茶桶耳”形建構。
宗祠的建築風格為三進式,頭門進去,就是中堂和後堂,但兩室之間有寬闊的走廊,原來每到堂內還有臺階和石欄,如今已經被破壞。 該宗祠中梁柱尤為高大粗壯,直徑均在30釐米~60釐米左右。據當地老人介紹,這些木料叫著坤甸木,當時黃閣鎮周邊就是大海,這些木材都是從緬甸運過來,木質堅硬結實,數百年來未被白蟻咬食過,保存至今沒有腐朽。 (來源:廣州日報有刪節 記者:楊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