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漳州:文化交流昇華兩岸情緣

  時間:2008-04-30 11:29    來源:尋根網     
 
 

  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裏,全國首個以漳臺曆史文化為背景並命名的開臺文化公園,在漳州正式啟動規劃。據漳州市有關部門介紹,公園將以開發臺灣史為脈絡,分設拓荒開發篇、收復統一篇、反壓迫反侵略篇、文化建設篇、民俗風情篇和漳臺關係展覽館等六大主題。


  “臺灣的土地上到處流淌著漳州人的汗水,臺胞的根在大陸,漳州是一枝特別粗的根。”漳州市委黨校教授何池深有感觸地説。

  漳州是臺灣同胞重要的祖籍地,現有臺灣人口中,祖籍漳州的約佔40%;漳州現有臺胞4100多人、臺屬14萬人。漳州自古就與臺灣有著血濃于水的親緣關係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澱。多年來,漳州市以此為基礎積極深入開展與臺灣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有效地增進兩岸民眾的認同感。

  據介紹,漳州自明清時期至少有98個姓氏遷移到臺灣,他們對臺灣的開發與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翻開史料,赴臺的漳州名人數不勝數:海澄人顏思齊拉開了臺灣大規模開發的序幕,被尊稱為“開臺王”;漳浦人藍鼎元提出了許多有效治理臺灣的策略措施,是歷史上涉臺文獻最多的學者,被稱為“籌臺宗匠”;角美人林平侯為開發臺北平原做出貢獻,他熱心臺灣公益事業,成為臺北著名的“板橋林家”;此外還有“臺灣美術開山祖”的詔安人謝琯樵,為抗擊外來侵略、滿門忠烈的平和“霧峰林家”以及文學大師林語堂等。

  幾百年來,漳州人片帆渡海,篳路藍縷,不僅為臺灣的開發與發展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同時也把閩南文化和民間信仰帶到臺灣並廣為傳播。現在臺灣與漳州有一樣的社會生活實際:一樣的民居、一樣的飲食、一樣的風俗、一樣的閩南話。

  陳元光是唐代開發漳州的重要人物,對漳州建府、傳播中原文化起到重大影響,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目前臺灣的開漳聖王陳元光廟已超過300座。中華臺商服務總會會長廖正豪先生説:“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把‘開漳聖王’奉為保護神。”

  借助豐富的對臺資源,近年來漳州市以打造“開漳聖王文化”品牌為龍頭,帶動雲霄和漳浦威惠廟、龍海白礁慈濟宮、薌城武廟、孔廟、南山寺、東山關帝廟、平和三平寺等宮廟,著力做大漳州對臺民間信仰交流平臺,使之成為加深漳臺民眾親情的一條重要精神紐帶。2005年11月15日,漳州古武廟關帝神像及鎮廟文物——關公大刀在“漳州武廟宗教交流團”一行6人的護送下應邀赴臺灣展出。此後,這尊神像進行環島巡視,備受尊敬,香火旺盛,全島有100多座宮廟迎請恭奉。當地媒體稱,這次帝君巡臺盛況空前,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

  最難割捨的是親情。漳州加大“開漳聖王”等文化的研究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廣大臺胞對“根”、“祖”、“脈”的認同。如今每年都有數萬台胞回漳尋根謁祖,或續修家譜。

  漳州市民族宗教局劉加來局長告訴記者,不久前,一位在上海投資的臺商李先生專門打電話來詢問薌城區的正德宮是否還在。李先生説,他的祖先從漳州赴臺後,已經傳了五六代,祖籍地已經沒有親人了。但是他的祖輩卻一直沒有忘記告訴子孫,祖籍地有一個正德宮,如果宮廟還在,李氏子孫一定要回來尋根謁祖。

  據了解,為給臺灣同胞尋根謁祖提供便捷服務,漳州各級正努力推動漳臺族譜對接交流活動,啟動《漳州與臺灣關係叢書》的編寫工作。

  祖地文化:常回家看看

  “你們講的話怎麼和我講的一樣?”一位臺灣青年問。

  “我們講的是閩南話,你講的也是閩南話。”來自內地的吳茲明説。

  吳茲明是國家一級導演、漳州市薌劇團黨支書。這是他上世紀90年代第一次帶團到臺灣交流演出後,留給他印象最深的一場對話。由於臺灣與內地長期沒能實現全面交流,他發現臺灣新一代對內地開始陌生了。

  採訪漳州薌劇團時,他們正在準備《李三娘》、《雪梅教子》等薌劇傳統劇目,準備4月底再次赴臺演出。儘管都是老劇目了,但他們還是認真地準備了一個多月。“臺灣人太喜愛大陸戲了。”吳茲明説,臺灣歌仔戲淵源於漳州薌劇,因此他們在臺灣巡迴演出時,總有一些戲迷要跟內地戲團走過好幾個城市,過後還經常給內地演員寫信、寄賀年片,有的甚至跑到內地拜訪漳州薌劇團。

  漳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薌劇、潮劇、錦歌、南音、竹馬戲、布袋木偶戲、大車鼓舞蹈等等,都是富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藝術資源。漳州民間工藝種類繁多,剪紙、刺繡、竹編、泥塑、彩扎、貝雕、石雕、根雕、木版年畫、棉花畫、軟塑畫、木偶製作等都是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藝術精品。長期以來,這些都在漳臺民間廣泛交流。臺灣有一句古話:“唐山師傅過臺灣”,“唐山師傅”指的就是早年來臺的漳州籍能工巧匠。漳州文化對臺灣文化的深遠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近年來,漳州市沿著“漳州戲、漳州人、漳州物”的思路,深入開展對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斷地走出去,請進來,極大推動了漳籍臺灣人對漳州祖地的認同與歸依。薌劇(歌仔戲)學術研討、漳臺布袋展演、閩南語歌手賽、林語堂研討會、海峽兩岸茶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有效地活躍了兩岸文化交流,融合了兩岸親情,促進了兩岸的往來。

  如今,無論是社會知名人士還是普通青年學生,許多臺灣人都把到漳州“祖籍地之旅”當成一種潮流與嚮往。一位臺灣的年輕人在聽完祖籍地文化講座,觀看過邊唱邊剪的漂亮剪花娘子和地道的木偶戲後,興奮地説:“在漳州感覺就好像回到家一樣,這裡的老人長得就像我的阿媽(奶奶的意思),説話的口音也一樣,連飯菜都很合口味,我一口氣吃了很多呢。”

  前些年,漳州人做的臺灣風味菜風行一時。這些年,臺灣飲食商和廚師紛紛親自登門。漳州街上隨處可見臺灣人開辦的餐館,兩岸飲食文化在新的歷史點上再次出現水乳交融的繁榮景象。

  創業文化:愛拼才會贏

  《愛拼才會贏》是一首唱響全國的閩南語歌曲,它不僅是閩南人心理性格的沉澱體現,也是臺灣人內在特質的表現,它是閩南人和臺灣人共同的創業文化的折射。

  家,是溫馨的港灣;家,是永遠的靠山。念祖情感,共同的創業文化,催生了漳州籍臺灣人紛紛回漳州投資創業。他們立足溫馨的家鄉,放眼全國大舞臺,盡情演繹他們“拼事業”的夢想。

  在被海內外媒體稱為“臺灣農民歡樂園”的漳浦縣“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建文告訴記者,前來創業園投資的臺灣人中,有一半人祖籍在漳州。

  祖籍漳州漳浦縣年近花甲的臺商李瑞河,充滿“拼事業”精神的他,1993年義無反顧地摸著石頭過了臺灣海峽這條“大河”。在漳州市有關部門和各界同胞的熱心幫助下,李瑞河“托起夕陽變朝陽”,迎來人生事業的第二個春天。“初到漳浦的前幾年,我們只有30多家連鎖店;現在,我們在全球擁有700多家連鎖店,其中在祖國大陸就有570多家,分佈在東南西北各大城市。”李瑞河用自己的發展經歷向我們證實:回家鄉投資創業的路子走對了!

  臺商回鄉“拼事業”,在家鄉人熱心幫助下取得成功的故事,構成了漳臺創業文化的新內涵並被廣為傳播,影響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漳籍或非漳籍的臺灣人,踏上漳州這片投資熱土。

  時下,漳州正流傳著一個“臺胞父子齊上陣投資平和擺擂臺”的故事。1991年,來自臺灣彰化縣的胡捷允先生到漳州平和小溪鎮創立平和捷允食品有限公司,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去年,胡捷允先生向兒子胡雲智介紹了平和的投資環境。胡雲智先生在對平和進行多方面考察後,今年初,欣然在平和坂仔鎮獨資創辦了漳州市春源食品有限公司,和父親擺起了創業競賽的“擂臺”。

  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漳州市已成為全國臺商投資最典型、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一。截至目前,漳州實際利用臺資額在全國地市級中僅次於東莞和昆山,位居第三,居福建省首位,佔了閩南地區的“半壁江山”。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