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從沒有海峽的界線
在同一個天空
有著相同的語言
期待著 我們 相聚
在海的那一邊
承諾 未來 還要再見
擁抱的日子不再遙遠
——摘自“追尋歷史足跡”系列活動主題歌
四月的臺灣,正是最美的季節。處處風輕雲靜,處處花果飄香。
從4月10日起,受臺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邀請,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追尋歷史足跡”大陸高校師生赴臺交流參訪活動正式在臺北拉開帷幕。此後十天內,來自北京、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的十余所大陸高校三十余位師生,從臺北出發,沿西海岸一路南行,到達臺灣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再沿東海岸向北,伴著太平洋的波濤聲返回臺北。
其間,參訪團訪問了臺灣大學、臺灣建國科技大學兩所高校;參觀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南赤坎樓等歷史文化場館(所);遊歷了日月潭、阿里山等風景名勝。一路走來,日程緊湊、旅途勞累,但寶島臺灣之旅,卻給每位團員留下了永生難忘的記憶。
此岸連著彼岸
參訪團是4月10日在首都北京集結出發的,經過短短兩個小時四十分鐘的直航飛行後,中午時分抵達臺北桃源國際機場。由於都是第一次到臺灣參訪,交流團的師生難掩激動的心情,離開機場後來不及放下行李,就奔向嚮往已久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神秘而稀世的國寶,無數寫滿中華民族文明的文物,都吸引著參訪團團員的注意,大家相互悄聲地傳遞著自己的發現——“瞧,這就是著名的鎮館之寶毛公鼎!”“還有晉文公時期的編鐘!”
來自北京語言大學的學生李鵬説:“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沒有文化的疏離感,感到很親切。”
正如李鵬所説,幾天的行程下來,參訪團的師生們早已發現,能體現兩岸血脈相傳的遠遠不只是故宮博物院,高校、古跡,夜市、書店,甚至商場、茶館,抬眼望去,處處都和自己生活的大陸一樣。中國農業大學的譚小平同學更是一語中的:“臺灣島與祖國大陸本來就原屬一個地理版塊,這邊很多物種是由祖國大陸遷徙過來的,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然,這裡的梅菜扣肉怎麼和我家鄉的一樣香甜?”
在臺灣大學,站在著名的永遠只敲21下的“傅鐘”下,聽著臺灣大學同學介紹老校長傅斯年著名的那句話“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的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大陸師生參訪團學生團團長、北京大學學生肖桃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擔任臺灣大學校長之前,傅斯年先生曾擔任自己母校北京大學的代理校長,“從這裡可以看出,兩岸接受的都是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傳承,雖然因為歷史的原因隔斷了幾十年,但這幾十年對於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來説,是非常短暫的。”
在臺灣建國科技大學,兩岸師生座談交流時,大陸學生大膽向建國科技大學的校長黃燕飛提問。“請問黃校長,貴校如何看待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請問校長,大陸高校社團工作非常活躍,不知道貴校的學生團體運作模式怎樣?”
黃校長耐心而又熱情地解答著問題,他也感慨,持續深入的互動往來,已經讓兩岸高校教育越來越相近。“兩岸本是兄弟,深度了解,才能親上加親。”黃校長的一番話,贏得兩岸同學共同的掌聲。
一彎水連著兩岸情
對於第一次到臺灣的大陸大學生來説,由於歷史的阻隔,臺灣或多或少有些神秘。但活動結束後,每位團員心中都有一個感受,那就是“揭開神秘面紗,兩岸一家親”。
歸程中,一向羞澀寡言的姑娘——貴州大學學生袁帥給全團師生分享了她的一個“小秘密”——一雙鞋的故事。4月14日下午,參訪團遊歷了阿里山森林生態區,按照日程,第二天淩晨要登上山巔去觀日出。由於當晚行李沒有運到,袁帥的運動鞋打在行李箱中無法用,赤腳穿著涼鞋的她擔心淩晨上山的寒氣。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袁帥到風景區賣紀念品的商店中,問是否有運動鞋出售。商店的老闆娘關切地問她:“小姑娘你沒有鞋嗎?我們這裡沒有賣鞋的呀!你這樣上山可不行,太涼!”
熱情的老闆娘帶著袁帥來到她家,打開鞋櫃,翻出若干雙鞋子讓袁帥試穿,直到選到了最合腳的一雙。老闆娘爽朗地説:“明早你下山後放到我商店的門口就行!”
那一天,阿里山的天氣非常好,日出格外壯觀。袁帥説,她的腳、她的心,和初升的太陽一樣暖。
同樣來自貴州的馮梅同學也感慨,在阿里山,由於植被、地貌都和她的家鄉相近,她感到很親切,更重要的是,“開口都是一樣的話,見面是笑臉,就像和鄉親們在一起一樣。”
在日月潭畔,受熱情的臺灣少數民族同胞邀請,參訪團的師生們和阿美族的姑娘小夥子們一同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還有北京交通大學的曹蔚然、石維特同學,因為曾經在北京接待過臺灣大學生赴大陸參訪團,結交了許多臺灣同齡的朋友。參訪團每走一站,總會有臺灣的同學等候在那裏。曹蔚然形容他們就像接力賽,“比如我們説有些暈車,下一站的臺灣同學一定手持暈車藥等候在那裏了。”
一路陪伴參訪團十天的臺灣十大青年基金會工作人員楊寶蓮女士、導遊陳克強先生成為所有團員心中的“寶蓮姐”、“強哥”,他們操著標準的“臺北國語”,如同帶著一群小雞仔的老母雞一樣護著參訪團的孩子們,管著講解、管著吃住,就連花錢買紀念品,他們也會提醒“不許亂花錢啊”!臨別時,同學們高聲地喊著:“我們愛你,寶蓮姐、強哥!”
銘記連著傳承
此次參訪活動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主辦的“追尋歷史足跡”系列活動之一,參訪活動中,歷史的足跡處處展現在參訪團面前。
此次參訪活動最後一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參觀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面對著巍峨的建築、莊嚴的中山先生雕像,以及隆重的禮兵換崗儀式,同學們舉起相機不停地拍照。記者看到清華大學的馮濤同學在孫中山先生雕像前默默佇立了很久。他告訴記者,他非常感慨,孫中山先生在亂世中扛起革命的大旗,為民主自由的中國鞠躬盡瘁,雖然多次流亡海外,仍然不屈不撓,這種大丈夫的骨氣值得崇敬;不管是在大陸的年輕人心中還是在臺灣的年輕人心中,中山先生都是英雄,“兩岸青年都該以中山先生為榜樣,攜手擔當起振興中華的大任,創造更好的未來。”
在臺南巍巍的赤坎樓,聆聽著導遊講解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臺東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墻上,看著鐫刻著的“為未來珍惜過去,沒有歷史,就沒有根;沒有根,就沒有未來”的標語;在日日奔波的大巴車上,收看著紀錄片《張學良》、《抗戰八年》……點點滴滴的歷史足跡,充實著參訪團的行程,也衝擊著每位學生的心靈。學生團副團長、武漢大學的楊攀同學是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生,她説,這些歷史的足跡不僅對臺灣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也讓大陸來的年輕人更加了解寶島臺灣,增加對臺灣歷史的了解和尊重,增加對這塊土地的熱愛之情。
19日,結束行程之際,參訪團團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絡部部長陳愛民告訴記者,帶著祖國大陸十余所高校學生走進臺灣,與臺灣同齡夥伴重溫歷史、真情互動、共話成長,不僅是一種紀念,也是一種對歷史、對偉人的告慰,更是一種對未來、對前景的期許。
臺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董事長王金平在歡送晚宴上也熱情洋溢地勉勵兩岸青年,要團結一致、熱情奉獻,再創中華經濟奇跡。王金平説,希望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舉辦,能啟發青年朋友勇於挑戰現實、實踐自我理想與服務社會人群之情操,“並使人文關懷、培菁育才之宗旨能在全球華人世界開花結果。”
圖:日月潭,我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