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禦敵報國 精神傳承——追思抗戰中捐軀的黃埔學子

  時間:2008-06-25 14:36    來源:黃埔同學會網     
 
 

(一)

   黃埔建軍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産物,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黃埔軍校作為一面革命的旗幟,當時成了“國民革命的中心地”,經過不長的時間,為革命培育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據史書記載,軍校從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共有5屆畢業生,合計7399人,其中第一期645人,第二期449人,第三期1233人,第四期2654人,第五期2418人。這些黃埔同學,在統一廣東根據地和北伐戰爭中,奮勇殺敵,屢建奇功,無愧是革命軍的中堅力量。1924年10月黃埔一期學生參加了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黃埔二期和三期學生兩次參加東征,討滅盤踞在東江流域的軍閥陳炯明;其間還回師廣州,平息了楊希閔滇軍、劉震寰桂軍叛亂,使廣州轉危為安。旋即又南討鄧本殷部,最後統一和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而在北伐戰爭中,黃埔四期師生參加戰鬥,白刃搏殺,傷亡慘烈,為打倒北洋軍閥和促進工農運動充當“革命的利劍”,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黃埔師生在歷次戰鬥中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毫不誇張地説,每一次戰役,無不有黃埔學子的血;每一個戰場,無不有黃埔學子的骨。據不完全統計,陣亡將士第一期300人左右,第二期200人左右,第三期500人左右,第四期700人左右,第五期300人左右,合計竟達2000人左右,佔畢業總人數的27%,可謂“觸目驚心”!其中有國民黨員,如軍事教官劉堯宸(第一軍第2師第4團團長);也有眾多共産黨員,如教官中的茅延楨(黃埔軍校學生隊第2隊隊長)、金佛莊(黃埔軍校學生隊第3隊隊長)、郭俊(黃埔軍校學生隊第3隊第1區隊隊長,後任第一軍第2師第6團團長)、章琰(黃埔軍校教官,後任軍校教導團營黨代表)、曹石泉(黃埔軍校學生隊第2隊第1區隊隊長,後任教導團第1團第3營營長)等;學生中的唐同德(黃埔一期,後任第3團第2營營長)、李勞工(黃埔二期,海豐農民自衛軍大隊長)、洪劍雄(黃埔一期,第四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兼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北伐戰時宣傳隊長)、曹淵(黃埔一期,第一軍第3師第9團第1營營長)、蔣先雲(黃埔一期,第十一軍第77團團長)等。

  統一廣東根據地戰爭和北伐戰爭,凝聚著國共兩黨黨員的心血,是黃埔師生以滿腔的熱血和寶貴的生命換來勝利之果實。第二次東征期間,劉堯宸所部攻打惠州城擔任主攻,他率先垂范,登城躬挾竹梯,大聲招呼:“有主義之兄弟們,不要怕,速從我來!”沒走幾步,城上敵人機槍猛烈掃射,彈如雨下,劉堯宸中彈倒地,臨死前仍大喊:“你們要打進城去!”全團官兵雖傷亡過半,但在東征軍兄弟部隊支援下,1925年10月14日完全剋復惠州,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北伐中,葉挺獨立團進攻武昌通湘門,曹淵擔任攻城奮勇隊隊長。攻城前,曹淵對各連、排長説:“我是營長,我先爬城,你們繼上。”但攻城受挫,傷亡慘重。曹淵1926年9月5日拂曉給葉挺團長寫戰鬥報告,表示:“革命軍有進無退”,發誓定要完成登城任務。不料報告未寫完,中彈倒地,仍高呼“革命軍萬歲!”全營登梯官兵幾乎全部犧牲。10月10日,北伐軍終於攻克武昌城。戰後,獨立團決定為曹淵等191位烈士在武昌洪山修建規模宏大的烈士墓和牌坊,上刻“浩氣長存”、“精神不死”等字句,這是後人對曹淵等先烈亡靈的忠慰。第二次北伐時,1927年5月28日蔣先雲率部在河南臨潁與奉軍作戰,左腳中彈,師長命令他下火線,但他不肯,在戰鬥最危急的時刻,仍帶傷跨馬,手舞指揮刀,率部衝鋒,再次中彈,人仰馬翻,仍高喊:“衝鋒!向前殺去!”戰後,周恩來在武昌為這位年僅25歲的團長主持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國共兩黨黃埔學子在大革命時期共同鑄成的光輝業績,至今讓後人永遠懷念,受到教育和啟迪。

  在國共合作的旗幟下,黃埔師生們同心協力,奮勇殺敵,前仆後繼,用鮮血和生命培育出一種特殊的團結革命精神。這就是黃埔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廣東革命根據地統一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都是不可能的。

(二)

  斗轉星移,歷史從十年內戰翻到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新篇章,中國革命進入了抗日戰爭時期。曾在大革命時期立下汗馬功勞的國共兩黨黃埔學子,如今都已成為軍中各級領導指揮人員。在全民族抗戰中,無論在正面戰場,還是在敵後戰場,他們繼承和發揚黃埔精神,捨身忘我,指揮部隊,浴血奮戰,經過8年,終於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為中華民族解放又一次作出重大貢獻。

  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黃埔軍校第一期至第五期的學生,粗略統計,列入“將領”人物的有26名。其中共産黨5人:1941年犧牲的梁錫祜(黃埔一期,新四軍教導總隊負責人)、袁國平(黃埔四期,新四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委員、中革軍委新四軍分會委員);1942年犧牲的趙尚志(黃埔四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左權(黃埔一期,八路軍副參謀長兼第二縱隊司令員)、馮達飛(黃埔一期,新四軍教導隊教育長、新編第二支隊副司令)。國民黨21人:1937年殉國的黃梅興(黃埔一期,陸軍第88師264旅旅長)、蔡炳炎(黃埔一期,第十八軍第201旅旅長)、張本禹(黃埔三期,第4師第12旅副旅長)、吳繼光(黃埔二期,第58師第174旅旅長)、朱赤(黃埔三期,第88師第262旅旅長)、高致嵩(黃埔三期,第88師第264旅旅長)、姚中英(黃埔二期,第156師參謀長)、楊傑(黃埔四期,第一軍第一旅副旅長兼第2團團長);1940年殉國的丁炳權(黃埔一期,第八軍第197師師長)、鄭作民(黃埔一期,第二軍副軍長兼第9師師長);1941年殉國的謝晉元(黃埔四期,第88師第524團團長)、賴傳湘(黃埔四期,第十軍第190師副師長)、燕鼎九(黃埔四期,第一戰區遊擊挺進軍第二十二縱隊副司令官)、梁希賢(黃埔五期,第八十軍新編第27師副師長)、陳文杞(黃埔五期,新編第27師參謀長)、朱實夫(黃埔四期,新編第3師副師長);1942年殉國的戴安瀾(黃埔三期,第五軍第200師師長)、胡義賓(黃埔三期,第五軍第96師副師長);1943年殉國的周復(黃埔三期,蘇魯戰區政治部主任)、彭士量(黃埔四期,第七十三軍暫編第5師師長);1944年殉國的王劍岳(黃埔五期,第五十七軍第8師副師長)。

  如今,半個多世紀已經過去了。可是,上述為國捐軀的黃埔學子堅貞不屈、英勇獻身的感人事跡,至今仍被後人傳誦著,以下舉要二三:

  在共産黨方面,最值得書寫的首當左權。左權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是抗日戰爭中中共陣亡將士職務最高的人。他輔佐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指揮八路軍作戰,深入到晉東南開展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1939年6月,左權和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粉碎了敵人14萬兵力對晉東南根據地的“九路圍攻”,殲敵近萬人。1940年3月,左權指揮部隊全殲朱懷冰兩個師,打退了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鞏固了太行山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左權和朱德、彭德懷一起指揮發起了著名的百團大戰。為制定作戰計劃,左權傾注了全部心血,有幾個月時間,廢寢忘食,運籌帷幄,聚精會神地週密思考著戰鬥部署。戰鬥打響後,經過20多天的奮戰,勝利完成了第一階段破襲正太路的任務。1942年5月,日軍在晉東南集結3萬兵力,發動了對解放區慘絕人寰的大“掃蕩”,推行“治安強化”政策。此時,八路軍總部轉移到山西省遼縣麻田鎮。左權心繫周圍的整個黨、政、軍機關的安危,他命令部下將彭德懷安全護送出去,而不顧個人安危,指揮司令部突圍。當隊伍衝向敵人第三道封鎖線時,左權發現擔文件箱的戰士沒上來,就叫警衛員馬上回去找。警衛員剛走敵人又撲了上來,一顆炮彈在左權眼前爆炸,彈片擊中左權的頭部,壯烈殉國。哀訊傳出,震動了八路軍全體將士。他在抗戰5年中,從未離開前線,親自指揮所部突出重圍,自己卻戰死疆場。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團軍野戰政治部頒發了《關於追悼左權同志的決定》,號召全軍將士繼承左權遺志,堅持華北敵後更加艱苦的鬥爭,直到抗戰的最後勝利。為紀念左權烈士,1943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遼縣改名左權縣,10月將左權公葬于涉縣,彭德懷親筆撰寫墓誌銘:“隆塜豐碑,永昭堅貞不拔之毅驚魄”。

  東北抗日聯軍高級將領趙尚志的驕人戰績,也為人所共知。“九?一八”事變後,他相繼擔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兼第1師師長、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兼第7師師長等職務。他戎馬一生,多年來奮戰在抗日前線,領導指揮北滿地區抗日遊擊隊,頻繁出擊,英勇作戰,打退敵人的多次“討伐”,取得了巨大勝利,在哈東、湯原、江北等廣大地區建立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1940年蒙受“被開除黨籍”的冤案,放逐蘇聯伯力。1941年趙尚志回到東北,繼續堅持抗日遊擊戰爭,表示:“我死也要死在東北的戰場上”。1942年2月12日,在率領小分隊襲擊敵人時,遭到敵人特務機關的預謀暗算,負重傷被俘。在審訊時,他堅貞不屈,忍著劇烈疼痛對偽滿警察説:“你們不是中國人嗎?你們出賣了祖國,還不覺可恥嗎?我一個人死去,這沒有什麼。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可問?”説完閉口不語。年僅34歲的趙尚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壯烈地犧牲了。為紀念這位英烈,1947年,珠河縣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決定將縣名改為尚志縣。1982年6月,中共黑龍江省委決定,正式為趙尚志平反昭雪,恢復黨籍,恢復名譽。

  在國民黨方面,首推赫赫有名的戴安瀾將軍。在他短暫的軍事生涯中,參加過第一次東征、平定楊劉叛亂、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對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圍剿”和古北口抗戰等戰鬥。“七七”事變後,先是在河北戰場上英勇殺敵,1938年又指揮了臺兒莊戰役的週邊戰鬥。1939年,戴安瀾晉陞第五軍第200師師長,該師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是年冬,日軍進犯廣西南寧,戴安瀾指揮所部與日寇爭奪南寧東北屏障崑崙關,半個月內3次收復崑崙關,共殲敵6000余人,擊斃日軍前線指揮官中村正雄少將。戰鬥中,戴安瀾身負重傷,但卻不肯退出戰場,頗有大將風度的他表示:“軍人既以身許國,安能計及個人生死。”1941年12月,國民黨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由第五、第六、第六十六軍3個軍組成。戴安瀾對第200師能以遠征軍的主力入緬甸作戰而興奮不已,表示:“如得遠征異域,始償男兒志願!”1942年3月,戴安瀾奉命率部入緬援英作戰。在東瓜、棠吉等地英勇抗擊數倍于已的敵軍進攻,且戰且撤。5月,第200師撤至緬北郎科地區熱帶密林時遭日軍伏擊,激戰中,戴安瀾不幸胸、腹各中一彈,離開了人世。而這裡距離祖國只有三五天的行程了。全師官兵對38歲師長捐軀,無不失聲慟哭。第200師入緬作戰歷時137天,所部1萬餘人,回國時僅剩4000余人。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曾讚譽:“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1943年4月,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隆重舉行戴安瀾追悼大會。毛澤東的輓詩寫道:“外侮需人禦,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的挽詞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雄。”蔣介石的挽詞是:“浩氣英風”。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這是對這位國民黨黃埔學子的最高褒獎。

  國民黨另一位黃埔學子謝晉元,也是值得追思的。他早年參加北伐戰爭。“七七”事變後,已是旅中校參謀主任的謝晉元懷著抗日救國的激情奔赴抗日戰場。“八一三”淞滬會戰時,第88師262旅團副謝晉元,和團長一起在上海閘北地區阻擊日軍,並親率524團1營堅守陣地,掩護88師主力後撤。完成任務後,謝晉元所部450余人扼守位於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為迷惑敵人,對外號稱800人。就在這座鋼筋水泥結構的7層大樓上,憑藉趕修的防禦工事,演出了“八百壯士” 最悲壯的一幕。謝晉元帶頭書寫遺囑,率部激戰3個多小時,打退日軍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擊,敵人始終無法攻入倉庫大樓。在連續4天的血戰中,斃敵240余人,傷敵無數,我軍僅傷亡37人。謝晉元早已決心死守到底,決不撤退,曾作詩自勵:“勇敢殺敵八百兵,抗敵豪情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説到倭奴氣不平。”謝晉元率部孤軍奮戰,嬴得上海各界的廣泛同情和支援。只是租界當局的壓迫和蔣介石的命令,謝晉元于1937年10月31日率全體官兵含淚撤至租界,他本人最後一個離開了倉庫陣地。後來他們被解除武裝,備受租界當局的虐待,謝晉元于1941年4月遭叛兵殺害。解放後,上海市人民政府褒揚他“參加抗日,為國捐軀”。而“八百壯士”的佳話早已名揚天下,被編入中學歷史教科書。

 (三)

   抗戰中,黃埔學子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的顯赫戰功,嬴得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新中國成立後,有的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有的新建或重修陵園墓地。他們犧牲時大部分在三十幾歲,最小的只有23歲,他們正值青春年華,還會有更多的抱負和更大的作為去報效國家和人民,但卻英年早逝,這是多麼令人痛心之事!然而,他們用流血犧牲,換來了中國人民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不僅嬴得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而且以實際行動傳承著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

  黃埔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能夠堅持並最後勝利的根本保證。在國共兩次合作中,兩黨都十分重視並共同培育黃埔精神。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演説中號召師生:“要學先烈的行為,要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救國。”要“視死如歸,以為革命而死是很高尚、很難得和很快樂的事”。如此“便能夠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有了這種精神,革命軍人才能擔負起救國救民的神聖責任。1926年9月,時任軍校政治教官的共産黨員安體誠在《黃埔日刊》上發表題為《什麼是黃埔精神?》一文,指出:“黃埔精神,是堅信並實行總理(即孫中山——引者)所定聯俄、聯共、擁護農工三大政策的革命軍人的精神!”是年11月,時任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的共産黨員熊雄告誡黃埔五期同學:“如果要想做個忠實的革命者,就應該積極的保持黃埔的精神,發揚黃埔的精神”。時任軍校代理總隊長的國民黨員張治中也著文指出:“黃埔是真正革命的基地,黃埔精神是真正革命的精神”。到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10月,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指出:“黃埔同學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是光榮而重要的。在抗戰中,只要三十萬黃埔同學真正全部發揚黃埔精神,誰敢中途妥協?誰敢進行內戰?”1942年10月,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指出:“現在國家民族正處在生死存亡之秋,黃埔同學更需要團結,以貫徹抗戰到底。”為傳承黃埔精神,1941年10月成立延安黃埔同學分會,呼喚黃埔師生發揚黃埔傳統精神,團結抗日救國。由此可見,國共兩黨所共同呼喚傳承的黃埔精神,乃是一種真正團結的、愛國的、革命的精神。

  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表明:在大革命時代,黃埔師生為反對帝國主義及其支援的北洋軍閥,堅貞不屈,殺敵報國,視死如歸,使黃埔精神大放異彩。到抗日戰爭時期,黃埔學子將黃埔精神不僅再次迸發出來,而且進一步得到傳承與昇華。這是國共兩次合作的真諦,是兩黨應當共同珍惜的寶貴遺産。

  近20年來,黃埔精神在海內外傳承有加。1984年6月,在北京成立黃埔同學會,旨在發揚愛國精神,致力振興中華,促進祖國統一。中國香港、臺灣和世界各地,為實現黃埔軍校總理孫中山先生的遺願,聯絡感情,加強交流,促進中國完全統一,振興中華,也紛紛成立黃埔同學會。隨著時代的前進,黃埔精神越來越充分顯示出中華兒女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今年是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我們紀念這個偉大的節日,一方面對抗戰為國捐軀的黃埔學子,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思念。另一方面要繼承和弘揚黃埔精神,同心協力,團結奮進,反對“臺獨”、反對分裂,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出新貢獻。

  讓黃埔精神永駐中華,發揚光大!

 
編輯:楊麗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