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會議上的美英蘇三國首腦:杜魯門(中)、艾德禮(左)和史達林(右)。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史達林、美國總統杜魯門(提議召開會議)、英國首相丘吉爾(後為艾德禮)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討論戰後世界安排問題的會議。亦稱柏林會議。 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包括:管制德國的基本原則,德國賠償,波蘭西部疆界,對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芬蘭的政策,蘇聯對日作戰等。會議結束時,蘇美英三國首腦簽署《蘇美英三國柏林會議議定書》併發表《三國柏林會議公報》(兩個文件總稱《波茨坦協定》)。波茨坦協定的主要內容包括:設立蘇、美、英、中、法五國外長會議,進行關於締結對德國等戰敗國和約的準備工作。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德國,解除德國全部武裝,剷除可用作軍事生産的德國工業,一切武器、軍火及戰爭工具均由盟國處置或予以銷毀;摧毀納粹黨及其附屬機構,逮捕和審判納粹戰犯,禁止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復活,使德國沿著和平民主的道路發展。對德國的賠償責任作出規定,蘇、美、英等國將從各自的佔領區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中取得賠償;蘇聯除在其佔領區獲得賠償外,尚可自西部佔領區取得工業設備作為賠償。柯尼斯堡(今加裏寧格勒)及其鄰近地區劃歸蘇聯;在波蘭西部邊界最後劃定前,德國前東部領土,即自史溫曼德(今希維諾烏伊希切)以西的波羅的海沿奧得河至尼斯河西段匯流處,再沿西尼斯河到捷克斯洛伐克邊界,包括本次會議決定不歸蘇聯管轄的一部分東普魯士領土和前但澤(今格但斯克)自由市區域,均由波蘭政府管轄。會議期間,中國、美國、英國三國簽署併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無條件投降。
由於反法西斯戰爭已接近取得最後勝利,戰時同盟基礎逐漸消失,盟國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蘇、美、英三國就戰後世界政治安排展開激烈爭論。當時對日戰爭尚在進行,盟國仍需繼續合作,三大國因而還是就一些重要問題達成了協議。波茨坦會議對於鞏固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迫使法西斯日本早日無條件投降起了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