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雅爾塔會議 (1945.2)

  時間:2005-08-11 17:09    來源:     
 
 



雅爾塔會議上的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中)、丘吉爾(左)、史達林(右)


  1945年2月4~11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史達林、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為協調最後打敗納粹德國的軍事行動、商定處置戰敗德國的基本原則、迫使日本儘快投降、戰後世界安排等問題而在蘇聯克裏木半島的雅爾塔舉行的國際會議。

  雅爾塔會議簽署了《蘇美英三國雅爾塔會議公報》、《雅爾塔會議議定書》和當時未予公佈的《雅爾塔協定》等文件。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包括:

  關於德國問題。三方就蘇德戰場和西歐戰場的軍事形勢交換了情報,制訂了從東、西、南、北四面對德國心臟地區進行新的更強有力打擊的協同作戰計劃,討論了德國無條件投降條款和處置德國的基本原則。三國的宗旨是:消滅德國的軍國主義與納粹主義,保證德國從此永遠不能破壞世界和平;解除德國一切武裝力量的武裝;拆除或銷毀德國全部軍事裝備;剷除或管制德國全部曾用於軍事生産的工業;永遠撤銷曾一再極力復活德國軍國主義的德國總參謀部;公正迅速地懲處一切戰爭罪犯;廢除納粹黨、納粹的法律、組織與制度,從德國人民的公共機關和經濟、文化生活中消除一切納粹主義與軍國主義影響。三國共同決定:在德國無條件投降後,將各自佔領德國的一個區域;成立由三方最高司令組成的中央管制委員會,負責互相協調行政管理和監督工作;英美佔領區將劃出一定區域交由法國佔領,並邀請法國參加管制委員會。三國首腦認為,同盟國家在這場戰爭中所受損失應由德國用實物賠償,並以三種形式進行。三國商定,在莫斯科設立由三方代表組成的賠償委員會,以蘇聯的建議為基礎,討論制訂詳細的賠償計劃。

  關於波蘭問題。會議爭論的焦點是波蘭政府的組成問題。三方最後達成協定:現今在波蘭執行職權的臨時政府應該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實行改組,以容納波蘭國內外民主領袖;改組後的波蘭政府應保證儘快舉行自由選舉。關於波蘭邊界問題,三國首腦認為:“波蘭的東疆,當依照寇松線,而在若干區域應作出對波蘭有利的自5公里到8公里的逸出。”關於波蘭西部邊界,蘇聯堅持以西尼斯河為界,英美則主張以奧得河─東尼斯河為界,最後達成協定:“波蘭必須在北方和西方獲得廣大的領土讓予”(即從德國獲得領土補償),其讓予範圍當於適當時機徵詢新波蘭全國統一臨時政府的意見,其最後定界應待和會解決。

  關於聯合國問題。會議解決了1944年8~10月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遺留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決程式和創始會員國資格問題。會議還決定,由美、英、蘇、中、法五國發起,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成立大會。

  關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問題。會議期間,蘇美首腦就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時間及政治條件進行了秘密談判。羅斯福同意採取步驟幫助蘇聯收回日俄戰爭中沙皇俄國失去的權益,作為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會議結束時,三國背著中國在蘇美協議的基礎上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協定規定,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

  雅爾塔會議對於緩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的作戰行動、加速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戰後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産生了深遠影響。會議背著中國政府作出的有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決定,是大國沙文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