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壓不扁的玫瑰花”─楊逵

  時間:2005-08-18 16:17    來源:     
 
 


  楊逵,原名楊貴,筆名楊建文等。1905年出生於臺灣省臺南縣新化鎮的一個貧苦之家。青少年時曾就讀于臺南二中(現為臺南一中),喜愛文學,尤其喜愛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及雨果的《悲慘世界》,這對他以後的創作産生了深刻的影響。1924年中學畢業後東渡日本,攻讀文學。因家境貧寒,他只好半工半讀,從事過多種勞動,包括送報工。他以後的代表作《送報夫》就是根據這段生活體驗而寫成的。1928年,應“臺灣文化協會”之召返回臺灣,積極參加抗日農民運動和文化運動。當時“臺灣農民組合”舉行首次全省代表大會,楊逵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負責政治、組織、教育工作。楊逵積極從事抗日鬥爭和文學創作,為日本侵略者所不容,對他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先後逮捕達十多次。1932年,他在白天砍柴,晚上創作的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處女作《送報夫》。小説的前半部經賴和的介紹,在《臺灣新民報》上發表,後半部卻因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的土地掠奪而被禁刊腰斬。第二年,楊逵將《送報夫》寄到日本東京的《文學評論》,獲該刊的徵文第二獎(第一獎缺)。後經人介紹,又擔任了臺灣文藝聯盟的機關雜誌《臺灣文藝》的編輯,從此活躍于臺灣文壇。1935年,楊逵創刊《臺灣新文學》月刊,一共刊行了14期,其中曾刊行了一期《高爾基特輯號》。

  1937年臺灣總督下令禁止漢文,壓制漢文刊物,《臺灣文學》被迫停刊。抗戰爆發前,楊逵曾十次被捕下獄。抗戰爆發後,環境更加險惡,他即回家務農,開墾“首陽農場”,取春秋時期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也不屈服之意,表現了他堅決的抗日意志。1945年臺灣光復後,楊逵創刊《一陽週報》,主編《力行報》、臺灣文學叢刊等。1949年被臺灣當局逮捕,一度生死不明,監禁了10年才被放出來。這時他已成為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但堅強的意志並未改變,他向親友借錢開荒種花,經營東海花園,自食其力。楊逵晚年生活窮困潦倒,十分淒涼。

  楊逵以“園丁”自居,並説一家大小都是“園丁”。這裡包含著兩層涵義:其一,楊逵一生自食其力,決不依靠他人,曾開辦過首陽花園和東海花園兩個花園,經常以賣花為生。其二,楊逵的耕耘,有時是用紙筆,有時則像他所説,“是用鐵鍬寫在大地上”。可以説,他是臺灣文學史上的一位辛勤的園丁。他的一生,寫下了眾多的作品,以小説為主,有《送報?》、《靈簽》、《模範村》、《種地瓜》、《萌芽》、《紳士連仲》等,其中《萌芽》、《模範村》等文曾被日本侵略者當局查禁。戲劇創作有《父與子》、《豬哥仔伯》、《剿天狗》等。另有散文、評論多篇,收在《羊頭集》裏。另外,他的小説還結集為《鵝媽媽出嫁》。但結整合書後,也像他一生遭際那樣,歷經坎坷,被日本當局禁止出版發行,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後才與讀者見面。  

  楊逵在臺灣新文學運動中佔有重要地位,他是影響很大的為數不多的日據時代的老作家之一。但他卻以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賴和的學生自居,深受賴和的影響,是一個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寫實主義作家。他用樸實的文筆把日據時期殘酷的社會現實暴露在人們面前,以喚起被壓迫者反抗的意志。另外,他堅定的民族意識以及作品的深刻思想意義也與賴和一樣,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賴和。如果用最簡略的話來概括他的小説創作的思想意義,那就可以説是最慘烈的血淚控訴和最犀利的政治諷刺。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小説《送報夫》。  

  《送報夫》是楊逵的第一篇小説,也是臺灣文學中較有影響的一篇名作。小説通過一位來自臺灣農村的楊姓青年,因日本侵佔臺灣實行殘酷壓榨而導致家敗人亡,不得已被迫離開臺灣到日本東京謀生的苦難生活,對日本侵佔下的臺灣血腥殘暴的統治進行了血淚控訴。它不僅具有文學價值,而且是研究臺灣近代史的一份珍貴資料。  

  楊逵不僅將自己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憤怒用筆寫進作品裏,而且用行動來證明。他一生積極參加和從事抗日活動,曾公開指斥:“日本政府是土匪”,所以累遭冤獄。但他卻一生不論境遇如何,堅韌不拔的精神永遠不倒,永不灰心,永不喪氣。他有一篇小説題為《春光關不住》,後來改名為《壓不扁的玫瑰花》,後被收進中學課本裏。可以説,這壓不扁的玫瑰花正是楊逵精神的真實寫照。“總之,楊逵承擔了日據下臺胞共同的苦難命運,並繼承了賴和尖銳的抗議精神,以誠實的風格、樸實的結構、平實的筆觸,發揚了被壓迫者不屈不撓的民族魂;其次,他的小説意識充滿了希望,瀰漫著一股堅毅的行動力量,既不是楊華的悲厭絕望,也不是龍瑛宗的自憐憂傷,可説是個理想的民族主義者與寫實主義者。他的道德勇氣與指出的方向,形成了一塊不可毀滅的里程碑,是臺灣新文學‘成熟期’與‘戰爭期’的最重要作家之一”。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