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總能耳聞抗戰歲月的感人故事,找到當年抗戰的見證人和親歷者。在東北14年的抗戰歲月裏,阻敵于白山黑水間的抗日力量,有真正的軍人,也有自發奮起的百姓;有正規部隊,更有無數的地方武裝。白山黑水,見證了中華兒女在抗戰歲月裏同仇敵愾,萬眾一心。
江橋抗戰:東北軍的抵抗
1931日本發動侵佔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後,黑龍江省代理主席馬佔山率領東北軍奮起抵抗日本軍隊的進犯。同年底,馬佔山率部發動著名的“江橋抗戰”,挫敗日軍多次進攻,馬佔山的東北軍也因此成為最早抗戰的中國軍隊之一。
1931年11月,日本侵略軍欲佔領齊齊哈爾,到達嫩江江橋以南,部分兵力越過嫩江向中國守軍進犯。馬佔山不顧國民黨當局不抵抗的命令,率部奮起反擊。在沒有得到任何兵員和武器補充的情況下,馬佔山部隊粉碎了日軍多次進攻,但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離齊齊哈爾。 江橋一戰,儘管沒能最後阻止住日軍進犯的鐵蹄,但卻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顯示了中國人民抵禦外來侵略的大無畏精神。在馬佔山部奮起抗日的鼓舞下,東北各地的抗日鬥爭蓬勃開展起來。
“馬佔山領導下的‘江橋抗戰’影響很大,是‘九一八’事變後比較大規模的抗日鬥爭。”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陳景彥評價説。“史學界很多學者認為,馬佔山率領的‘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抗日的第一槍。”
義勇軍:民眾扛起抗日大旗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各地各族人民紛紛拿起武器,自發抗擊日本侵略者。當時投身抗日的階層十分廣泛,除了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外,還有工人、農民、學生、商人,各路綠林好漢、開明紳士也紛紛加入到抗日隊伍中來;各個階層人民組織起來的抗日武裝名稱也很多,如“民眾自衛軍”、“國民救國軍”、“抗日同盟軍”等。“東北淪陷之後,東北的抗戰是全面的,各行各業都有,官方組織的,民間自發的,都起來抵抗日本侵略者。”陳景彥教授説。“包括當時很多地方的農民,都自發組織了大刀會、紅槍會等形式的抵抗。”
在東北人民自發的抗日鬥爭中,抗日義勇軍的英勇抵抗使侵華日軍遭到沉重打擊。從1931年到1933年,抗日義勇軍發展到30多萬人,轉戰在東北大地上。抗日義勇軍中影響較大的部隊主要有:黑龍江馬佔山的抗日救國軍,吉林李杜、馮佔海領導的吉林自衛軍,遼寧則有著名的鄧鐵梅東北民眾自衛軍。
馬佔山率部進行“江橋抗戰”被迫撤退後,繼續在黑龍江省各地抗擊日軍,成為黑龍江省抗日義勇軍的主要力量。同時,活躍在黑龍江省的抗日武裝還有李海清聯絡綠林好漢組織起來的“民眾救國軍”等。
隨著日軍進犯吉林,吉林省的抗日義勇軍也相繼興起。吉林省邊防軍長官公署衛隊團團長馮佔海率領自己的隊伍于1931年9月底舉起抗日旗幟,在舒蘭、五常一帶與日寇展開鬥爭。同時,駐紮在吉林的愛國官兵也紛紛組成義勇軍,打擊日寇。
在遼寧各地,義勇軍的活動尤其頻繁。鄧鐵梅于1931年10月在遼寧成立東北民眾自衛軍,豎起了武裝抗日、保衛家鄉的抗戰大旗。在鄧鐵梅的領導下,自衛軍發動了襲擊鳳凰城等戰鬥,有力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抗日聯軍:東北抗日的中流砥柱
到1933年初,由於日本侵略軍的殘酷鎮壓,曾經風起雲湧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大部分遭到失敗,而此後,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隊伍逐漸發展壯大,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經過早期民眾自發組織的抗日義勇軍抗戰階段之後,東北地區的各支抗日武裝經過整合,逐漸發展成為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聯軍。”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研究員王斌介紹説。
早在“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滿洲省委就開始發動和組織東北人民進行抗日鬥爭。1931年底,中共滿洲省委制定了黨創建抗日武裝的方針,派出了一大批優秀幹部,如楊靖宇、趙尚志等,先後在南滿、東滿、北滿等地創建了十幾支抗日遊擊隊。
隨著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發展壯大,從1933年到1936年初,東北人民革命軍各支部隊相繼建立。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産黨發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聯軍”的主張。隨後,東北抗日隊伍開始組建抗日聯軍。從1936年初到1937年11月,東北各地的抗日武裝陸續改編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第一至第十一軍。
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聯軍英勇抗戰,可歌可泣。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王德泰等一大批抗日勇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東北抗戰的凱歌,更有成千上萬的無名戰士築起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血肉長城。
抗日聯軍的活動主要集中在1936年到1939年間,1940年前後,由於日本侵略者的瘋狂鎮壓,抗日聯軍處境艱難,最後部分抗聯隊伍被迫轉入蘇聯境內,配合蘇聯紅軍繼續進行抗日鬥爭。
(編輯 清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