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9月18日電(記者 馬揚)81歲的李淑賢老人呆呆地坐在床上,望著窗外,又一次陷入了沉思。養女有些日子沒來電話了,在這個舉家團圓的日子,遠在日本的她不知是否也在想念著自己的中國媽媽?
李淑賢是“九 一八”後留在東北的日本遺孤中國養父母中的一員。二戰結束後,5000多名日本孤兒在中國遭到遺棄,5000多對中國父母以博大的襟懷收養了他們。這些由中國人和日本人共同組成的特殊家庭大多生活在東北,近三分之一生活在吉林省。半個多世紀過去,中國母親傾注一腔熱血養大的日本遺孤已經一個接一個回到了日本。而白髮蒼蒼的母親依然留在中國,承受著綿綿不絕的思念。
在長春平陽街790號,有一座著名的“中日友好樓”,這是1989年日本友好人士笠貫尚章先生集資修建的,專門由收留收養日本孤兒的中國養父母居住。 這是全國最為集中的日本遺孤養父母集中居住的地方,最初樓裏居住著39位日本遺孤的中國養父母,後來,由於老人故去,或者日本孤兒回國,實際居住在這裡的養父母越來越少,如今已不足6位。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進攻駐紮在中國瀋陽的東北軍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 一八”事件。為了達到長期佔領中國東北的目的,日本帝國主義在武裝侵略東北的同時,加緊了對這裡的經濟掠奪,開始向中國東北大量移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潰敗的日本兵對日本婦女和兒童進行了殘酷殺戮,甚至逼迫母親親手殺死親生骨肉。許多日本人為了所謂效忠天皇,把手榴彈綁在身上引爆。按照日本的規定,又不能攜帶很多行李,只能一人一件,有的日本人就把孩子扔了,有的把孩子掐死了,也有的把孩子扔進井裏頭。能講漢語的,就哀求中國老百姓收養他的孩子,沒有這種能力的就乾脆扔到路上。
據不完全統計,當年日方約有5000余名孤兒被拋棄在中國,最大的13歲,最小的剛剛出生幾天。
李淑賢是在日本統治長春時,被日本士兵踢中腹部,喪失了生育能力。但就是這個被日本侵略者深深傷害的中國女人,卻在1945年8月日軍戰敗時收養了一個日本遺孤。“當時孩子只有1歲多,還不會走,穿著日本小和服,我就把她抱了回來”。李淑賢給孩子取了小名:帶小,學名徐桂蘭。若干年後徐桂蘭知道自己身世後,于1988年和丈夫孩子返回日本,從此李淑賢便無兒無女。為了照顧年邁的姐姐,她的妹妹和妹夫便搬到了中日友好樓,三位老人相伴著度過每一個日本遺孤回國後的孤單歲月。
談到這些中國母親,很多學者認為,中國母親的胸懷包容了那麼多仇恨和屈辱。不僅飽受失去親人的痛苦,還要承受戰爭留給自己的痛苦,撫養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孤兒,這種胸懷和氣度是非常了不起的。(完)
(責任編輯:清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