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是“九一八”事變74週年紀念日,又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10多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一大早就趕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奠親人。
和今天一樣,每逢特殊節日,倖存者們就會來到紀念館悼念當年被日軍殘害的親人。
“歷史是一種記憶,我們銘記歷史,不僅是為了不忘記過去,更是為了現在和將來人類永久的和平發展。”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説。
“一定要將血寫的歷史昭告世人”
侵華日軍在南京血腥屠殺30萬人,是二戰史上震驚中外的屠城大慘案。1985年,為了“把血寫的歷史永遠銘刻在南京的土地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開放。
“建館以來,我們堅持不懈地收集史料、尋訪倖存者、舉辦史實展,與日本右翼否認歷史的行徑開展針鋒相對的鬥爭。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了解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紀念館已成為有國際影響的教育、研究基地和開展對外宣傳、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朱成山至今難忘,1994年他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第一次赴日,向日本公眾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引起的強烈反響。“當夏淑琴在臺上悲憤控訴時,臺下受到震撼的許多日本人邊聽邊流淚,還爭先恐後提問了解當年的史實。但有些右翼分子當場發難、挑釁,甚至圍攻會場。”多次與日本右翼的激烈辯論,使朱成山感到,維護南京大屠殺史實面對的挑戰,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只有將血寫的歷史昭告世人,才能在正確認識歷史的基礎上,實現中日友好和世界和平。
“1994年12月13日,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57週年祭日,南京各界第一次舉行悼念30萬遇難同胞的紀念活動,全城鳴響震撼人心的警報。此後,紀念館又進行了二期工程擴建,相繼建成了高聳的標誌牌、‘古城的災難’群雕、‘留下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遇難者名單墻、‘萬人坑’遺址等紀念建築。同時還進一步擴充、完善了史料陳列,現館藏各類史料1萬多份,歷史圖片、文物2000多件,各類書籍5000多本。迄今,已有1100萬中外觀眾走進紀念館感受歷史,其中約三分之二是青少年觀眾。”朱成山説。
為建館、辦展、徵集史料四處奔走,多次赴日參加和平集會,為30萬死難同胞吶喊的朱成山,稱自己和同事“甘願做30萬冤魂的守靈人”。在開展南京大屠殺史的國際學術交流中,中日韓三國的專家學者形成對歷史的共同認知,編撰出版了正確引導青少年學生的歷史讀本《東亞三國近現代史》。
“傳承歷史應留下真實的記憶”
生長在南京的朱成山,從小聽爺爺講述:“日本鬼子進城後到處殺人,大江裏漂著很多屍體,新街口也死了很多人。”這些雖不全面、但印象深刻的記憶,啟示他竭盡全力為歷史尋證,因為“只有傳承真實的歷史記憶,才能警示教育後人,不再重蹈歷史覆轍。而歲月的流逝,使這項工作愈來愈緊迫”。
1997年,紀念館與南京市教育部門以及日本友好團體共同舉辦了“留下歷史的見證”夏令營。南京121所大、中學校的1.18萬名學生與來自日本東京、大阪、神戶等地的師生,逐個走訪全市15個區縣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尋訪到1213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朱成山説:“這次活動使中日青年直接聆聽倖存者對侵華日軍暴行的血淚控訴,真切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殺歷史。更重要的是,這些倖存者的證言資料首次作了公證,更具法律效力,為歷史留下了鐵證。”
當年參加侵華戰爭的日本老兵東史郎,出於對那場罪惡戰爭的負罪感公佈了自己的戰時日記,遭到右派的攻擊,被推上被告席。朱成山主動為他在南京取證,提供了日記中記述的郵政袋和當年的航拍地圖,並邀請南京工程爆破專家實地進行模擬爆炸實驗。
“南京人民為正義取證,聲援東史郎的行動,深深感動了這位日本老人。他將自己約40萬字的戰時日記手稿,全部贈送給紀念館,為揭露日本侵略軍的戰爭罪行提供了珍貴史料。”朱成山説,南京人民至今仍牽掛著九旬高齡病重的東史郎先生。
朱成山和同事們的執著努力,先後使近年新發現的、見證南京大屠殺的《拉貝日記》《東史郎日記》公諸於世。經多方尋找徵集,當年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秘密拍攝日軍在南京瘋狂屠殺史實的16毫米攝影機和原版電影膠片,重新與公眾見面。
“努力將南京建成國際和平城市”
2001年底,朱成山在赴美國舊金山舉辦南京大屠殺史實展期間,參加了中美兩國友好人士舉辦的和平祈禱儀式。
“站在祈禱人群中,感受著現場莊嚴、神聖的氛圍,我深切體會到,和平是超越任何國界、黨派的,是全人類共同的期盼。”談及當年的感受,朱成山説,“在此之前,我一直在為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吶喊;而此後,我更多地思考求證歷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和平與發展。” 從2002年起,南京市每年舉行的“12?13”悼念活動,增加了和平集會的內容。市民代表每年在悼念儀式暨和平集會上宣讀和平宣言。以紀念館為基地的南京國際和平研究所的中外專家、學者,經常深入社區、學校開設和平學系列講座,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好評。南京國際和平論壇、南京和平鴿青少年藝術團以及南京和平廣場的群眾文化活動,已成為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涵。 朱成山認為,曾經飽受侵略戰爭殘害的南京人民,尤為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他告訴記者,紀念館近年與日本立命館大學、倫敦大學、河內戰爭博物館共同開展和平學研究,取得了積極成果。在對外交流中,以和平為主題,更好地發揮了紀念館的教育作用,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各國朋友。
“60年前的今天,曾遭受日軍血腥屠城的古都南京,見證了侵略者向中國人民低頭受降的勝利時刻。我們銘記歷史,就是要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更好地融入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流。”朱成山説。(新華社記者徐機玲、蔡玉高)
(責任編輯:清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