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青山處處埋忠骨--山東榆山後村無名烈士墓

  時間:2005-09-17 09:38    來源:     
 
 


  沒有顯赫的墓碑,沒有高大的墳頭,革命老區山東海陽市發城鎮榆山後村,靜臥著三座低矮的墳塋。不知底細的人看不出它與周圍墳墓有什麼區別,其實,這裡掩埋著九十五具沒有留下姓名的抗日烈士遺骨,這裡記憶著六十三年前一次慘烈的戰鬥。

  1942年11月25日,一陣爆豆似的槍響和吶喊廝殺打破了榆山後村的寧靜,大約一頓飯的工夫,一切又歸於寂靜。村民從家裏來到村西的河灘上,他們立即被眼前的慘狀驚呆了。到處是身穿八路軍軍裝的烈士遺體,有的怒目圓睜,有的手中還握著彎曲的刺刀,鮮血染紅了河灘,慘不忍睹。犧牲的烈士是哪支部隊?他們姓什麼叫什麼,也來不及打聽。入土為安是古老的祖訓。村民們在黨小組長宋世民的帶領下,在村西小心地把烈士的遺體掩埋了。

  從此,榆山後村添了三座沒有墓碑的墳塋。從那時起,共産黨員宋世民的心頭,添了一副沉甸甸的擔子,添了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隔三差五,宋世民都要到烈士墓前轉一轉,除除草,添添土。也就是從那時起,宋世民開始了一生執著的守候,這一守就是半個多世紀。他心中有一個難以了卻的心願:犧牲的烈士到底是哪支部隊?他們都是些什麼人?他企盼著在有生之年能解開這個謎。

  1999年的夏天,當年突圍的八個人之一,已身患癌症的五連戰士陳福山,輾轉數千里,費盡週折,從重慶來到膠東尋找當年犧牲的戰友。海陽市民政部門展開大規模的調查,終於解開了無名烈士墓之謎,人們這才知道了發生在榆山後村那場慘烈戰鬥的真相。

  1942年冬天,日軍司令岡村寧茨親自飛到煙臺,糾集日偽軍兩萬多人對我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拉網式大掃蕩,製造了震驚中外的“馬石山慘案”。這次反掃蕩中的一些戰鬥和英烈為後來的史學家和作家所記載、所謳歌。由於種種原因,還有一些戰鬥和犧牲的英烈則不被人們所知,發生在榆山後村的這場戰鬥就是一例。1942年11月25日下午,八路軍膠東軍區十六團二營五連在掩護群眾突圍後,執行另一項任務途中,在海陽榆山後村西的河灘上與兩千多日偽軍遭遇。戰鬥在瞬間打響。敵強我弱,地形不利,五連頑強抵抗,並與敵人展開肉搏。四十分鐘後,終因寡不敵眾,全連一百零三名指戰員,只有八人突出重圍,其餘九十五人全部壯烈犧牲。

  其實,在1942年膠東冬季反掃蕩中,在八路軍的掩護下,有六千多名群眾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在掩護群眾突圍的戰鬥中,四百多名八路軍指戰員英勇犧牲。由於戰爭年代的殘酷,加之反掃蕩這樣的特殊時期,突出重圍的軍民來不及掩埋烈士的遺骨,還有許多部隊是像二營五連那樣,只有幾個人突出重圍,大部分壯烈犧牲,烈士遺骨大多被當地百姓就地掩埋,還有的被百姓葬入自家的祖墳地。在海陽,有許許多多像宋世民那樣的共産黨員和人民群眾,他們執著地守候著無名烈士墓,像對待自己親人的墳墓一樣,對待那些散落在山中的無名烈士墓,除草、添土、供奉。每年的清明節,都有當地的學生到無名烈士墓獻花、掃墓。

  除了榆山後村西的三座無名烈士墓之外,海陽境內,在郭城村東的風涼頂上,還有六座無名烈士墓,掩埋著八路軍膠東軍區十七團三營八連的一百餘名無名烈士。在盤石店鎮的周家溝、土門口、俞夼、大臺等地,都有在反掃蕩中犧牲的八路軍無名烈士墓。

  青山處處埋忠骨。由於戰爭年代的殘酷,由於這些部隊大部分人員犧牲,倖存者甚少,所以這些無名烈士墓中烈士部隊的番號、烈士的姓名便很少有人知曉。據有關部門調查,在海陽的無名烈士墓中,掩埋著約四百名無名烈士。

  海陽無名烈士墓引起了眾多老戰士和當地政府的關注。2002年,率先報道海陽榆山後村戰鬥的《老幹部之家》

  雜誌發出倡議:為抗日無名烈士捐資修墓建碑。老戰士、老幹部、烈士子女、大學生及社會各界紛紛捐款,兩年多的時間,海陽收到全國各地近兩萬人捐款近二十萬元,海陽市委、市政府在當地募集資金五十萬元。

  2005年清明節這天,宋世民老人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為無名烈士修建的抗日紀念碑,在海陽烈士陵園立起來了。散落在海陽各地的無名烈士遺骨被遷葬在紀念碑下的地下室裏,那些六十多年前在反掃蕩中為掩護群眾脫險而犧牲的四百多名八路軍指戰員重新集合在一起。他們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們的英名早已鐫刻在祖國的大地上,早已鐫刻在人們的心坎裏。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日報

  《人民日報》 (2005年09月16日 第十四版)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