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在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的故鄉

  時間:2005-09-13 10:13    來源:     
 
 
  草長鶯飛的時節,我來到地處豫南確山縣城,瞻仰了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的故里和紀念館。

  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坐落在縣城北13公里處,樸實莊重的陳列館坐東朝西,碑廊南北對應,佔地約50畝。陳列館前廣場上屹立著楊靖宇將軍的銅像,環繞四週的蒼松翠柏,映襯著這位人民英雄頂風鬥雪、傲然挺立的英姿。

  步入陳列館內的瞻仰廳,驀然映入眼簾的是身上覆蓋著鮮紅的中國共産黨黨旗的楊靖宇將軍遺體蠟像。我屏住呼吸,凝神注視著將軍的遺像,只見他瘦削的臉膛微現赤紅,挺直的鼻梁透著剛毅,濃黑的胡髭展示著特有的英武。紀念館講解員告訴我,蠟像與將軍殉難時的面容非常相似,這其中有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1940年2月23日,已經連續5天粒米未進的楊靖宇將軍因尋找食物暴露了行蹤,陷入了日軍討伐隊的重圍。傷口化膿併發著高燒的楊靖宇手持雙槍,隻身迎敵,與20米開外團團圍住自己的200多名日軍激戰到最後一刻,于下午4時30分身中數彈,壯烈殉國。之後,殘暴的日軍剖開了楊靖宇的胸腹,當發現將軍的胃中除了草根、樹皮和棉絮,竟沒有一粒糧食時,敵人被楊靖宇超人的毅力深深地震撼了!他們用鍘刀鍘下了將軍的頭顱,在吉林、遼寧兩省遊街示眾後,用藥水浸泡存放于瀋陽關東軍醫院地下標本室,楊靖宇將軍的身體則被埋在吉林。1945年,我地下黨組織通過一位中國醫生把楊靖宇將軍的頭顱秘密轉移,後存放于東北烈士紀念館。1958年,中共中央舉行楊靖宇將軍公祭安葬大會,將身首異處18年的楊靖宇將軍的遺體,合葬在位於遼寧和吉林兩省交界處的通化。安葬前,由白求恩醫學科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單位的專家,聯手製作了兩個石膏面膜,現存于陳列館的將軍頭部蠟像,就是根據當年留下的石膏面膜製成的……

  我聆聽著這個故事,含淚在將軍遺體前鞠躬、默哀,眼前閃現出當年東北密林抗日營地,饑寒交迫的楊靖宇將軍與日偽軍殊死搏鬥的慘烈景象,耳畔呼嘯著風聲、槍聲和威懾敵膽的怒吼聲。65年過去了,當年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留在歷史的深處,許多細節已經鮮為人知。然而,將軍殉國時凜然不屈的精神,卻使我們仿佛跨越烽煙瀰漫的歷史,與英雄在精神上相逢。

  參觀完紀念館,我驅車東行,來到三華里開外的楊靖宇將軍故里李灣村。將軍故居是一所古舊的四合院,大門上懸挂著寫有“楊靖宇將軍故居”金色大字的匾牌。走進院落,可見空地上矗立著楊靖宇將軍的半身塑像。塑像後面是將軍故居的堂屋和兩側廂房。在紀念館參觀時,我從一幅圖片上看到,1928年,楊靖宇忙於參加革命工作,女兒出生五天他才趕回家。或許是為了紀念父女倆這遲到的晤面,他給女兒取乳名“五天”;看慣了刀光劍影的將軍,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但他希望女兒能躲過敵人的追殺,又給女兒取名馬躲。光陰荏苒,將軍在東北林海雪原中壯烈殉國時,女兒馬躲還不滿12歲。從來到人世間5天時父女倆第一次見面,到將軍血灑異鄉,女兒再也沒有見過父親……

  我佇立在百年老屋前,緬想英雄家人艱難度日的情形,仿佛觸及到了人民英雄愛恨情仇的根脈和源頭。陋室孕育了英雄,如今人去室空,惟有那棵將軍于1927年種下的曆盡滄桑的老槐樹,還倔犟地挺立在門前,見證和印記著當年的歷史。將軍一世出生入死,一世茹苦含辛。撫摸著將軍用過的香案、八仙桌和破舊的床櫃,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想起在將軍故居展廳看到的朝鮮人民敬愛的領袖金日成主席的文集《與世紀同行》中的話:“我國人民將永遠不會忘記楊靖宇在共同的抗日鬥爭中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將軍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他在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創立的不朽功勳,也為唇齒相依的兄弟鄰邦朝鮮人民所永遠景仰。

  從紀念館到將軍故居,從楊靖宇廣場到靖宇小學,目睹印滿將軍屐痕的山川景物,我真真切切地感到,當年為報國救民遠走他鄉馬革裹屍的楊靖宇將軍,仿佛又回到他夢縈魂牽的故鄉,與十里八鄉的人民共奔小康,為中原崛起獻智出力……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