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崇高人格似戰旗 宋慶齡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時間:2005-09-07 11:00    來源:     
 
 

 
    愛德加斯諾在宋慶齡的居中幫助下,從西安到了陜北,成為第一個到紅區採訪的西方記者,馳名中外的《西行漫記》最終得以面世;

     白求恩、柯棣華等國際主義醫務戰士組織的醫療隊,通過宋慶齡的介紹,最後到達解放區工作;

     紐西蘭國際友人凱瑟琳霍爾經宋慶齡聯繫,在中國河北等地開展救死扶傷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宋慶齡的名字像是一面旗幟,感召著學生、士兵、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愛國將領、海外華僑、外國友人,他們有的貢獻財力、有的獻出青春甚至生命,以各種形式投入到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滾滾洪流。

     除此之外,宋慶齡也親力親為地參加抗戰。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她的身影頻頻出現在前線的部隊中,看望傷員;出現在國際外交的舞臺上,爭取支援;出現在大後方的群眾當中,籌募抗戰物資款項……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盛永華説,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中國大地、祖國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時候,宋慶齡以民族大義為重,高舉孫中山民族主義的旗幟,堅決支援中國共産黨提出的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英明決策,為實現全民抗戰而努力奔波操勞。

     “九一八”事變後,當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瀋陽、長春等二十多座城市並向錦州推進的時候,宋慶齡當即發表宣言,揭露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和逐步走向反動的本質。

     與此同時,宋慶齡以自己辛勤工作表達著對抗戰的支援。1932年,她在上海參加十九路軍傷員的救助。同時,她致力於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工作,極力反對國民黨迫害人民,即使在自己親密的同事遭到暗殺、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鬥爭。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後,宋慶齡力主和平解決。為了民族和革命的利益,她一改大革命失敗後對國民黨中央的抵制態度,參加了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她與何香凝、馮玉祥、李烈鈞等國民黨中央委員,響應中國共産黨關於團結合作一致抗日的建議,聯名向大會提案,要求“國共再度合作,聯合抵抗日本”。宋慶齡還在會上演説強調:“內戰必須不再發生。和平統一必須實現。我們必須趕快建立反抗外來侵略的中國國防。”對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宋慶齡義正辭嚴地斥責道:“直到今天,政府仍有個別人士不了解救國必先結束內戰的道理……這是多麼荒謬!我們要先打斷一隻手臂之後再去抗日嗎?”經過宋慶齡等人的積極努力,終於迫使國民黨三中全會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著名的美國記者斯特朗曾這樣描寫宋慶齡:“她溫文爾雅,但性格堅強……她深深了解各種社會摩擦,儘量把一切可能團結的因素團結在一起”。由於她品格上的魅力,她甚至於從對手那裏爭得了協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後,宋慶齡難掩激動心情,連續發表《國共統一運動感言》《關於國共合作的聲明》,表達積極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立場。

     宋慶齡的好朋友、著名國際記者愛潑斯坦在他的文章裏回憶道,在八年抗戰中,宋慶齡致力於兩項工作,即維護和加強民族統一戰線和平等地對待各個抗日力量。

     1938年,宋慶齡發起組織了保衛中國同盟,借此來“鼓勵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民主的人士進一步努力以醫藥、救濟物資供應中國”。為了這個目標,她領導“保盟”大力開展宣傳工作,向全世界宣傳抗日,介紹共産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英勇抗戰的事跡;堅持不懈地支援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鬥爭。

     她崇高的國際威望贏得了各國人士的景仰,同情中國抗日戰爭的外國人士和海外僑胞紛紛捐資捐物,當時人們希望在捐款的收條上得到她的親筆簽名,她曾為此磨破了手指。她還想盡辦法衝破敵人的層層封鎖,把募集來的大量款項、藥品、醫療器械、通訊設備、罐頭食品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解放區。

     愛潑斯坦説,她歡呼國共合作的成就,但當蔣介石政權企圖破壞這一合作時,她便敲起了警鐘。

     1937年7月5日,她親率12人從上海到蘇州監獄探視“七君子”,並要求同服“愛國罪”。1938年7月,正值日軍由長江南北進攻武漢之際,宋慶齡發表了《抗戰的一週年》一文。針對當時國內一些怯于對外、勇於對內的政治家大唱失敗主義,她非常憤慨地指出:“明知今日全國將士,全國同胞,個個抱有‘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之抗戰決心,此項陰謀妥協之幻想,無從實現。”她號召要實現抗戰的全盤政治動員,“要斬斷敵寇侵略的另一隻魔手——政治誘和的陰謀。”1941年1月,她與何香凝等聯名通電,斥責當局破壞團結抗戰,製造“皖南事變”。

     在抗戰期間,宋慶齡非常重視婦女工作。1938年的“三八”節,她在香港發表《向世界婦女申訴》的論文,控訴日本法西斯以奴隸看待婦女的罪行,號召世界婦女援助中國。在宋慶齡、鄧穎超等的努力推動下,全國婦女指導委員會發展非常迅速,促進了我國各階層各黨派婦女友好合作,在武漢抗戰中起了它應起的作用。

     1941年,由斯諾、路易艾黎等國際友人在中國組織工業合作社支援抗日戰爭的運動,也得到宋慶齡有力的支援,她欣然出任工合國際委員會名譽主席。在她的號召和影響下,華僑也在國外各地組織救國救民的團體,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大量財力、物力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宋慶齡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和世界反法西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她無愧為英勇的民族鬥士和偉大的國際主義者。”盛永華説。

     大量的工作,辛勤的勞動,無私的奉獻,體現著一代偉人愛國愛民、無私奉獻的崇高人格;偉人執著追求真理、勇於堅持真理,也成為影響一切愛國進步人士的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的精神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宋慶齡身上體現出的這種力量有力地鼓舞著人們不畏強暴,爭取最後的勝利。(完)

宋慶齡 宋藹齡 宋美齡[資料圖片]

鄧穎超同宋慶齡蔡暢在一起[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