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張蓀芬--從抗日戰場女軍醫到和平之音傳播者

  時間:2005-09-07 10:55    來源:     
 
 

 
   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記者朱林 周岩)瘦弱的身材,銀白的頭髮,疲憊的面容,這位當年抗日戰場的女軍醫張蓀芬,去年的一次中風使她幾乎喪失了正常的語言交流能力。

     對爺爺奶奶的抗戰經歷,小孫女阿莉婭坦言不理解。“不知道當初爺爺是怎麼想的,參加了西班牙的國際縱隊後又來到中國。奶奶出身名門,大學還沒畢業就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參加了抗日。”

     張蓀芬1918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22歲時,正在燕京大學護理係就讀的她,目睹了日軍慘絕人寰的侵略,毅然放棄學業來到貴州的圖雲觀,投身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

     戰爭練就了張蓀芬堅毅、勇敢的性格,也賜予了她一樁美滿的異國姻緣。1939年,保加利亞醫生甘揚道應“國際醫藥援華會”的號召來到中國,被派到圖雲觀,擔任第三醫療隊的隊長。在那裏,他與張蓀芬並肩戰鬥,從相知到相愛,最終走到了一起。

     “戰爭是殘酷的,當時的工作、生活條件一定相當艱苦。但父母從沒在我們面前提過這場戰爭。”張蓀芬的二兒子保華對記者説,“母親説過,戰爭爆發時她聽説國家需要人,就報名參軍了,根本沒想太多。她説只是做了一件尋常事而已。”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蓀芬隨丈夫返回保加利亞,並很快學會了保語。此後,幾乎所有赴保訪問的中國代表團都會見到張蓀芬忙前忙後的身影。1949年保加利亞與中國建交,她無比興奮。在籌建中國大使館的過程中,張蓀芬身兼翻譯、內勤、外聯等職,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中保兩國開始互派留學生,但保加利亞的漢語教學尚屬空白,張蓀芬是當時唯一精通中保雙語的人才。在甘揚道的朋友、時任保加利亞文化部長的喬治鼓勵下,她決定“棄醫從文”,力促兩國的語言文化交流。1953年,她在索菲亞大學首次開設漢語課,並自行編寫中文教材、翻譯文學著作多部。

     2003年,張蓀芬被授予保加利亞教育界的最高榮譽——“藍帶勳章”,她是獲此殊榮的唯一一位東方教師。如今,她的學生大部分已成為著名的漢學家、教授和翻譯家。“我們係的老師幾乎全是奶奶的學生。我為她感到驕傲!”畢業于索菲亞大學漢語系的阿莉婭説,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2004年6月,和張蓀芬相濡以沫62載的丈夫甘揚道病逝,她也在5個月後患上了中風。現在,87歲高齡的她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在他們的悉心照料下過著舒適的生活。採訪過程中,保華一直陪在母親身旁。“她很注意健康,飲食均衡,每天堅持散步一公里。”

     作為成長在和平環境中的年輕人,阿莉婭説:“戰爭是恐怖的。紀念抗戰精神最重要的是吸取教訓,讓悲劇不再重演。我想奶奶更希望人們把她當作和平之音的傳播者,而不是那場可怕戰爭的見證者。”(完)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