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馮玉祥之女馮理達:父親的遺囑是我一生的財富

  時間:2005-09-07 10:09    來源:     
 
 


    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記者張舵 萬一)一份珍藏了56年的遺囑擺在抗日愛國名將馮玉祥之女馮理達的案頭,“它很單薄,但很厚重。”80歲高齡的馮理達説。

     這份父親1948年寫就的生命留言,已經跟隨馮理達半個多世紀了。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她一邊向記者展示泛黃的遺囑,一邊訴説著自己對於父親以及那個年代的記憶。

     遺囑是從一個新本子的背面寫起的。“這樣是為了不被人發現,那個時候我們身邊的特務很多。”馮理達説。 

     總共11頁的遺囑看得出是用毛筆一揮而就的,其中寫道:“孫中山先生之遺教及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文件是我的朋友們的方針。要確信反帝國主義反封建反內戰反饑餓是我們的目標,並且是一定成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馮玉祥積極主張抗日,數次致電南京政府,反對蔣介石的對日消極和不抵抗政策。他在一次民眾大會上表示:決不能等著當俘虜,更不能當逃兵,必須拿起槍來,實行抗戰。不久即著手組織武裝。他與中國共産黨合作,收編了一些有組織的部隊、義勇軍,于1933年5月在張家口正式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並任總司令。

     在馮理達的記憶裏,父親首先是一個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的軍人。“不管與蔣介石有多少矛盾,在抗日救國這個問題上,父親始終以大局為重。”

     淞滬抗戰期間,身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馮玉祥,負責京滬重鎮的作戰指揮。他在奔赴戰場前寫了幾句話,放在自己的箱子裏:“同日本鬼子打仗,是為了雪國恥、收失地,上可以對得住祖先,下可以對得住子孫,成功是成功,失敗也是成功。不論到什麼時候,我的子孫決不能同日本鬼子妥協。”

     馮理達説,抗戰期間,父親從不做壽,他六十歲生日的時候,因國難當頭,更是概不受賀。

     全篇遺囑字跡遒勁,前半部分闡明瞭馮玉祥的政治觀點,後半部分則是其對家庭的囑託:“我沒有什麼東西有幾間房子都交李德全夫人。我死後最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國內民主和平真的聯合政府成立了,那還是埋深六尺種樹不把我的肥料白白的完了將來樹長成好給學校和圖書館作桌椅用。關於我的幾個孩子雖然還有未畢業的只要他們能自愛有雙手就不會餓死。”

     “作為軍人,他正義凜然,從容大度;作為父親,他慈祥嚴格,風趣幽默。”馮理達説,南征北戰的父親對家庭懷有真摯的感情。

     “父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能做嬌小姐,要自立。”馮理達回憶説,1931年,父親在抗戰問題上與蔣介石相左,隱居在泰山腳下的一個祠堂裏。在那段時間,除了平日裏習文練武之外,父親還要求她每週都寫100個大字、1000個小字,冬天還要頂著寒風耍大刀。她説正是這些小事兒,磨礪了她的自立意識和吃苦精神。

     “除了嚴格之外,父親也很幽默。”馮理達一臉幸福的樣子,“記得在泰山的時候,一次雷電交加,父親讓我們在每次閃電和打雷之間數數,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我們都很不解。父親笑著説,有幾個‘一二三四’就表示閃電離你有多遠,這是戰場上士兵用來判斷炮彈離自己多遠的土辦法。”

     當問到自己和父親最幸福的是什麼時候,馮理達想了想説:“我和父親在一起總是感到很幸福。他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物質財富,但他生前的言傳身教和他寫下的囑託對於我就是最寶貴的財富。”

     1948年9月1日,馮玉祥響應中國共産黨的號召,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途經黑海,因輪船失火遇難。這時距離他寫下這份遺囑不到8個月。(完)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