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生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的一個悲壯而感人的故事——
“裏斯本丸”中魚雷 盟軍戰俘遭厄運
1941年12月,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集中兵力從中國華南向香港發動進攻。12月25日,香港淪陷,大批守衛香港的英軍被俘。
1942年9月25日,關押在九龍及香港島的1816名英軍戰俘被押上了日軍的“裏斯本丸”號,這艘安裝了軍事設備的客貨輪,沒有懸挂相關旗幟或標誌,由此給英軍戰俘帶來了災難。
9月27日拂曉,“裏斯本丸”啟航北上,駛往日本。9月30日晚,潛伏在上海南部海域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第81分隊的“鱸魚”號,發現並一直跟蹤“裏斯本丸”。10月1日,當“裏斯本丸”航行至舟山東極附近海域時,“鱸魚”號近距離連續發射了幾枚魚雷,其中一枚魚雷擊中“裏斯本丸”的燃料艙,船上響起了巨大的爆炸聲。當天下午,搭乘“裏斯本丸”回國的700多名日軍官兵安全轉移到趕來救援的日本海軍“黑潮”號驅逐艦和另一艘運輸艦上。“裏斯本丸”上僅留下戰俘和日軍衛隊及船員。
為防止戰俘騷亂,日軍封閉所有艙口,並釘上木條,蓋上防水布,用繩索捆住,戰俘所在的船艙裏既無照明,又隔斷了新鮮空氣,令人窒息。失去動力的“裏斯本丸”經過一天一夜的漂流,船體開始傾斜下沉。次日上午8時左右,“裏斯本丸”船長決定棄船。
日軍運輸船隨即派出救生艇,帶走船員和大部分衛兵,僅留下六七個衛兵在甲板上監視戰俘。慘無人道的日軍企圖讓所有戰俘與“裏斯本丸”號一起葬身大海。豪威爾中尉和波特中尉等4位英軍戰俘找到了另一條通往艙口蓋上的木梯,打開艙蓋,爬上甲板,船上的幾個日軍發現後即開槍射擊,波特中尉當即中彈死亡,其餘人被迫撤回船艙。
最先集體遇難的是被關押在3號艙裏的戰俘,其他兩個艙的戰俘們不顧一切地衝上甲板,紛紛跳入大海逃生。周圍船上的日軍殘忍地用機槍、步槍射擊落水的英俘。
舟山漁民駕小舟 勇救墜海盟軍戰俘
“裏斯本丸”出事的地點,位於舟山東極附近海面(今屬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東極鎮管轄),距離最近的是青、廟子湖兩個小島,島上居民以捕魚為生。當時,舟山本島及岱山等附近島嶼雖已被日軍佔領,但週邊小島仍為地方抗日武裝所控制,這為營救英軍戰俘提供了條件。
1942年10月2日9時許,漂流至東極島約2海裏處的“裏斯本丸”尾部沉入大海,頭部向上翹起,輪船上大批英俘和財物墜入汪洋之中。當時,正值東風狂潮,浪花翻捲著漩渦,吞噬著在大海裏掙扎的落水者。
舍命救海難,這是舟山漁民的傳統美德。東極、廟子湖等附近小島漁民見此情景,當即自發駕著小舢板出海救人。
今年78歲的青島老漁民陳永華對60多年前下海救英俘的情景記憶猶新:“那天是農曆八月二十三,船沉沒時,浪頭有半天高,海面上哭喊聲和槍聲響成一片。我們看到許多碧眼金髮的外國人在大海中掙扎,島上只要有船的都搖出去救人了。我當時只有15歲,也下海從一塊小礁石上救起了兩名英國人,把他們從海里拉上舢板、送上島……”
死裏逃生的英軍戰俘對漁民們感激不盡,用手勢和生硬的中國話告訴漁民,他們是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打日本鬼子的英軍官兵。青、廟子湖等附近小島196名漁民,先後出動小漁船48艘65次,從海面上救起384名英軍官兵。其中一些英軍戰俘遊上了附近無人島礁,也被漁民救回。
實際上,舟山漁民的義舉挽救了更多的生命,因為他們制止了一樁有可能被掩蓋的罪惡。英軍戰俘倖存者漢密爾頓中尉在他的回憶文章中説:“日本人的本意是讓戰俘全部淹死,這樣他們就説船是被美國人擊沉的,他們沒有機會實施救援。後來日軍看到中國人救了如此多的戰俘,才明白他們的計劃不可能實現,所以改變了策略……”
日軍上島大搜捕 3名英俘藏于山洞
被救起的盟軍戰俘基本被安置在漁民家中。青、廟子湖島都是瀕臨公海的懸水孤島,面積均不到2平方公里,島上不種糧食,只種少許蕃薯。日軍侵佔舟山後,小島與外地隔絕,島民生活極端困苦。然而,再窮也不能虧待抗日盟軍。
島上漁民慷慨地拿出所有的糧食、魚幹和蕃薯給英俘充饑,同時還取出衣服,送給英俘穿。10月3日,空中傳來“轟隆”“轟隆”的聲音,幾架日機飛臨上空,並向“裏斯本丸”沉沒的海域投下了大量炸彈。
10月4日,5艘日軍艦艇開抵東極海域,約200名日軍上島挨家挨戶地搜查,任意吊打手無寸鐵的漁民,威脅漁民不得隱藏英軍戰俘。
盟軍戰俘又被日軍重新押上船,他們頻頻揮手向島民們致意道別。
日軍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他們的淫威和刺刀下,青島竟還有3名英俘(英軍尉官詹姆斯頓和英國商人法倫斯、伊文斯)在島民掩護下躲過大搜捕。漁民唐如良、翁阿川等把他們藏進島北面崖壁下的小灣洞,每天派人送飯。
3名英俘藏了5天后,扮成漁民模樣,由唐品根等人駕船,在定海縣國民兵團抗戰自衛第四大隊派人護送下,躲過附近的日本巡海炮艦,轉移到另一小島作短暫休養,後又把他們送出海島,輾轉至重慶,最後由英政府駐華使館接回國。
詹姆斯頓等3名英軍戰俘居留重慶期間,曾以親身經歷在廣播電臺上揭露日軍暴行,引發國內外強烈公憤。
1949年2月27日,香港隆重悼念“裏斯本丸”號上的遇難英軍官兵,並高度讚揚舟山漁民勇救英軍官兵的功績。
歲月如梭,當年的不少漁民已陸續去世,就連原先尚有桅桿露出海面的“裏斯本丸”,也隨著潮流和海底地勢的變化完全湮沒,但舟山漁民勇救“裏斯本丸”遇難英軍官兵的故事至今仍被中英兩國人民傳頌著。
《華東新聞》 (2005年08月05日 第三版)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