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濟南7月9日電 題:投筆從戎的“洋八路”——追記犧牲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的著名記者漢斯 希伯(記者 董學清 張民華) 他是一名記者,卻以戰士的身份犧牲在戰場上;他是一個歐洲人,卻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以各種方式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外國人很多,但是穿上八路軍的軍裝、拿起槍來,同法西斯戰鬥而死的歐洲人,他是第一個。 希伯生於克拉科夫(現屬波蘭),後到德國上大學並加入德國共産黨。通曉英、德、俄、波蘭和中國5國文字。 希伯不是他的原名,他的原名波蘭文CRZYB,德文名Muller,英文名Hans Shppe。來到中國後,新四軍衛生部長沈其震給他改名為漢斯 希伯。 希伯對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有著深厚的感情,曾幾次來到中國,曾編輯英文刊物並撰寫過大量政論文章。他先後參加過國民革命軍、新四軍、八路軍,直至犧牲在沂蒙山區。 1932年秋天,希伯和夫人秋迪一起又從德國來到上海,發起成立國際馬列主義學習小組,成員有史沫特萊、馬德海、路易 艾黎等。此後的5年間,他在上海廣泛活動,呼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合陣線。他在美國《太平洋事務》、《亞細亞雜誌》和德國《世界舞臺》等多種報刊上,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和遠東問題的文章,成為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政論家。 1938年春,希伯到了延安,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會見。1939年,他以美國太平洋學會《太平洋事務》月刊記者的身份,來到新四軍軍部駐地皖南涇縣雲嶺,會見了周恩來、葉挺、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在蘇北,他完成了一本8萬字的書稿《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1941年9月,為了向世界人民報道八路軍和山東敵後英勇抗戰的事跡,希伯決定到山東抗日根據地採訪。新四軍首長告訴他,敵人對山東的“大掃蕩”馬上就要開始,很危險,勸他暫時不要去。 希伯説:“正因為這樣,我才更應該去!那裏從沒有外國記者去過,更需要我!許多問題我到了那裏才能找到答案。” 希伯到達山東濱海區(今臨沂市莒南縣)後,不知疲倦地採訪、寫作。人們常見他肩背裝有地圖、望遠鏡、搪瓷杯、毛巾的牛皮囊,活動在部隊、村民中間。他不僅採訪黨政軍領導人,採訪戰士和農民,採訪日本戰俘,參加各種集會,而且還參加夜襲戰鬥,實地觀察戰士們如何打擊敵人。很快,他就寫出了通訊《在日寇佔領區的旅行》《八路軍在山東》和《為收復山東而鬥爭》等長篇報道。 《在日寇佔領區的旅行》一文中,希伯寫道:“日本帝國主義宣佈‘佔領’了山東,但是,我——一個反法西斯的新聞記者,卻在這個‘日本佔領區’自由自在地旅行,卻在這個地區遇到了千千萬萬武裝的抗日戰士和人民,卻在這個地區到處瞥見日本‘皇軍’的破盔爛甲和破裂的‘太陽旗’。我親身經歷的這些事情,很多外國人是難以想像的,如果有人不相信這些事實的話,到了中國人民在某一天全部光復了自己的土地的時候,那些人會感到驚訝。” 希伯白天採訪,晚上寫作,人們時常聽到他的打字機響到深夜,有時通宵達旦。夫人秋迪回憶説:“別人吃藥(安眠藥)是為了睡覺,希伯吃藥(提神藥)是為了夜以繼日地工作。” 1941年11月初的日軍大“掃蕩”前夕,山東分局決定讓希伯夫婦暫回上海躲避。而希伯堅決不幹:“讓秋迪回去我同意,但我決不離開山東。一個有作為的記者,是從來不畏懼槍炮子彈的!” 11月29日晚,雪驟風急。希伯隨後方機關3000多人轉移時,身陷日軍重兵合圍。希伯的翻譯和幾名警衛員為掩護他全部犧牲。希伯奮起持槍與敵人血拼,在大青山五道溝下的獾溝子附近一連擊斃幾名日軍後,血染沙場,時年44歲。 徐向前、聶榮臻元帥分別為希伯題詞:“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希伯同志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的親密戰友漢斯 希伯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責任編輯:齊曉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