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紀念臺灣建省120週年:讓歷史告訴未來

  時間:2005-10-13 10:38    來源:     
 
 


紀念臺灣建省120週年:讓歷史告訴未來
 

臺灣最早的火車頭“騰雲一號”,現陳列在臺北新公園。


  1885年10月12日,臺灣建省。這不僅是臺灣史上劃時代的大事,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臺灣建省,促進了臺灣的近代化建設和發展,也加強了臺灣與祖國大陸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

  臺灣建省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並實現的,其歷史與現實意義深遠而重大。

  ●政治上,臺灣建省,意義在於提升臺灣的行政層級,提高臺灣的政治地位

  一方面,臺灣建省後,設臺北、臺灣、臺南三府,增設雲林、苗栗兩縣,臺東直隸州,添設直隸州判駐花蓮,擴大基隆轄區。1894年(光緒二十年),臺灣又添設南雅廳,歸臺北府領轄。至此,基本奠定了今日臺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另一方面,臺灣建省充分説明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清代臺灣在建省之前隸屬於福建省,稱福建臺灣府,在建省之後,按照清政府的建省原則,臺灣仍與福建保留著若干行政上的關係,臺灣省的全稱為“福建臺灣省”,臺灣省最高行政長官臺灣巡撫的關防全文是“福建臺灣巡撫關防”。臺灣省的這種特殊性並不意味著閩浙總督對臺灣行政許可權的干預,而在於維繫臺灣與福建內地的原有聯繫,使之更具整體性。1895年,日本通過侵略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佔臺灣。1945年,中國人民通過抗日戰爭的勝利收復臺灣,並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條約的明確規定付諸實施。自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後,“臺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不斷得到廣泛的國際認同。由此可見,自清朝中央政府在臺灣建省後,臺灣一直為中國行政建制中的一省。目前臺灣海峽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臺灣從來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地位並沒有改變。不知“臺獨”分子所謂臺灣建省之舉,便可反證“臺灣自古不屬於中國”之讕言,從何談起;更不知其所宣揚的“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是無知還是無恥。

  ●軍事上,臺灣建省與和平時期的分官設治不同,帶有明顯的籌防禦外性質

  清政府是在外患頻繁的情況下,逐步加強對臺灣的重視,其具體作法是採取另設一省的積極措施。中法戰爭後,劉銘傳首先著手加強臺灣防務,他十分清醒地認識到:“縱觀全局,澎湖一島非獨全臺門戶,實亦南北洋關鍵要區。守臺必先守澎,保南北洋亦必須以澎、廈為筦鑰。”澎湖關係臺灣,臺灣關係中國。劉銘傳依靠各省協濟共購置洋炮31尊,水雷80具。在臺灣、澎湖各口修築新式炮臺10座。而且清廷應準劉銘傳之請,升澎湖副將為總兵,以歷辦廣東海防,深悉外洋火器精微的吳宏洛任之。為應對未來反侵略戰爭的需要,劉銘傳還加強部隊訓練,整頓營伍積習。這些措施提高了臺灣的戰略地位,有助於抑制日本覬覦臺灣東北部附屬島嶼的陰謀,臺灣作為東南海疆屏藩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

  ●經濟上,臺灣建省使臺灣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建設時期

  臺灣建省之所以會醞釀那麼長時間,主要原因是當時臺灣的經濟規模比較小,財政方面尚無法獨立。後經首任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與閩浙總督楊昌浚、戶部反覆協商,最後落實,由福建每年協濟臺灣餉銀44萬兩,戶部從五海關稅收中協餉36萬兩,以5年為限。臺灣建省後,劉銘傳銳意推動各項新式改革,清丈土地,改良稅制,健全財政制度,為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奠下良好的基礎。在劉銘傳任內,臺灣的財政收入有了很大增長,從每年的90萬兩增長到300萬兩。5年以後,福建和中央的協餉就被取消了,臺灣迅速地從一個靠中央和鄰省財政補貼的省份,很快就成為一個基本自給自足的省份。據此可以説,劉銘傳是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奠基人。臺灣著名史學家連橫在所著《臺灣通史》中亦稱劉銘傳“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

  有“臺獨”分子認為臺灣今天的經濟成就,應歸功於日本的殖民統治與建設,殊不知劉銘傳才是臺灣現代化的推動者。從臺灣建省前後中央及福建對臺灣省在經濟上的巨大支援可知,今天臺灣海峽兩岸人民盼望的中華一統,才能真正保證臺灣經濟繼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文化上,臺灣建省加強了臺灣同胞與大陸人民的文化聯繫,使之同沐于中華文明中

  建省後,劉銘傳奮力開山撫番,讓土著居民接受現代文明;鼓勵移民開發臺灣,福建移民構成了臺灣人口的主體;建造連通臺灣與福建的水路電線,特備郵船往來于臺灣省各港口及福州、上海,進一步密切了兩岸的聯繫。隨著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的過渡,移民文化在臺灣生根、繁衍。閩南文化對臺灣文化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多層面的,它廣泛表現于語言、藝術、風俗習尚、價值取向、行為規範、民間信仰等,幾乎滲透全部生活的各個方面。當然,客家移民也對臺灣文化産生了一定影響。臺灣文化的根基正是在此期奠定的。以後臺灣文化的演變不管如何複雜,這個文化基因始終起著潛在而強大的制約作用。

  毋庸置疑,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語”在島內影響巨大,流行的閩南話、客家話等方言也都是源自祖國大陸的地方方言。但是最近,臺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拋出所謂“語言平等法”草案,把國語、閩南話、客家話、11種“原住民語”等14種語言定為所謂“國家語言”。更有甚者,要求用所謂本土化的通用拼音來取代中文拼音。臺灣當局打著“族群平等”冠冕堂皇的旗號,實質上是妄圖徹底割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文化臍帶”,進而混淆臺灣同胞以“中國”為核心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推動“文化臺獨”。  

  中文拼音是公認的國際規範,採用它,在資訊公路上可通行無阻。臺灣如採用通用拼音並輔之以鄉土語言教學,用通用拼音拼臺語,用臺語寫書面語言,必然導致語言文字的分裂,割斷臺灣跟綿延幾千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聯繫。這不僅將自外于中華文化,也與國際社會脫軌,自外於世界文化。(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10月12日 第三版 宋淑玉)

  
         臺灣建省的歷史進程:從最早建議到慈禧懿旨

            臺灣第一條鐵路獅球嶺隧道口 

  今年10月12日是臺灣建省120週年的紀念日。從我國的邊疆海島到一個正式的行省,臺灣走過了一段十分不尋常的歷史路程。

  最早建議

  康熙二十二年,鄭克塽投降,結束了海峽兩岸間的分裂對峙局面,國家實現了大一統。清政府在臺灣設立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臺灣的歷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成千上萬的閩粵移民以各種方式渡海來臺。


  乾隆初年,臺灣的漢人居民已由原來的3萬餘人增加到45萬多,行政建置也由一府三縣增為一府四縣二廳。乾隆二年四月十一日,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吳金上奏清廷,建議清廷“將臺灣另分一省,專設巡撫一員,帶兵部侍郎銜”以資彈壓,以重海防。雖然同年四月十五日清廷駁回了這一奏議,但吳金的建議應是臺灣建省的最早建議。

  一波三折

  由於大陸移民的不斷遷入,到嘉慶十六年前後,臺灣的人口已增至近200萬人。1840年,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物産豐富、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臺灣不可避免地成為列強覬覦的目標。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臺灣與牛莊、潮州等作為新增辟的通商口岸對外開放,列強的勢力直接進入臺灣。清政府限制大陸人民渡臺、禁止人民進入內山“番地”等消極的治臺政策和海疆防務的廢弛,給了列強可乘之機。同治七年,先後發生了美國商船在臺沉沒以及英、德商人佔墾大南澳等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事件。接著,日本更以琉球遭風船民被臺灣原住民殺害為藉口,于同治十三年悍然出兵,在臺灣南部瑯嶠登陸,對牡丹社等高山族大肆燒殺,並在當地修路建房,意圖久佔。雖然此次日本侵臺事件最終由中日雙方通過外交途徑獲得解決,但對中國朝野震動極大。當時擔任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的沈葆楨主張應以辦理日軍侵臺的善後事宜為契機,痛改過去因循守舊的做法,努力開創臺灣建設的新局面。同時還指出:“宜倣江蘇巡撫分駐蘇州之例,移福建巡撫駐臺”,折中還逐一列舉巡撫駐臺的十二條好處。此折經吏部與總理衙門會議後,雖然同意“准將福建巡撫移扎臺灣地方”,但因閩省督、撫存有不同意見,而且閩撫常川駐臺也有實際的困難,清廷最終不得不于光緒元年十月三十日下頒的諭旨中提出折衷的辦法,規定福建巡撫于冬春駐臺,夏秋駐省,以期兩地可以兼顧。

  光緒二年春,新任巡撫丁日昌到閩後即因忙於整頓吏治和救災而無法分身渡臺。為了解決省臺難以兼顧的問題,侍郎袁保恒于十二月在《密陳夷務疏》中提出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的主張。總理衙門對袁折加以議駁,臺灣分省的方案又一次被否定。

  慈禧懿旨

  光緒十年爆發了中法戰爭,法軍採取“據地為質”的策略將戰火擴大到閩臺地區,光緒十年閏五月,清廷派淮軍名將、一等男劉銘傳以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率兵援臺。劉銘傳在十分困難的形勢下,團結全臺軍民,堅持抗戰,挫敗了法軍佔領臺灣的企圖。光緒十一年六月十八日,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的左宗棠上折,回顧總結了過去十年中各方先後提出的“巡撫分駐”、“省臺兼顧”、“簡派重臣”及“建省分治”等方案的利弊得失,他建議“惟有如袁保恒所請,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所有臺澎一切應辦事宜概歸該撫一手經理。庶事有專責,于臺防善後大有裨益”。軍機大臣、總理衙門王大臣會同李鴻章、醇親王等對左宗棠等人相關奏折傳閱.。會議後奏稱:“臣等查臺灣為南洋要區,延袤千余裏,民物繁富。自通商後,今昔情形迥異,宜有大員駐紮控制。若以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以專責成,似屬相宜,恭候欽定”。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1885年10月12日),清廷以慈禧太后的名義發佈了准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的懿旨,稱:“臺灣為南洋門戶,關係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以資控制。著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常川駐紮。福建巡撫事,即著閩浙總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設事宜,該督撫詳細籌議,奏明辦理”。歷時多年的臺灣建省一事終於確定下來。

  臺灣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除了是本身的開發、建設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加強海防建設,防禦外來侵略的需要,這從同時發佈的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的另一道上諭可以看出端倪。臺灣建省之後,劉銘傳任首任臺灣巡撫。在這位眼光遠大、思想開放、能力傑出且富有實幹精神的官員的領導之下,臺灣在軍事、行政、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建設和改革,成效卓著,數年之間,由原來相對落後的地區一躍成為我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10月12日 第三版 李祖基)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