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武漢會戰(1938.8-10)

  時間:2005-08-10 15:10    來源: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8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武漢地區抗擊日軍進攻的防禦戰役。

  武漢三鎮位於長江中游,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既有長江水路聯絡東西,又有平漢、粵漢鐵路貫通南北,並溝通西南和西北地區。從國外購買的各種戰略物資,大多由廣州運至此地再分運各個戰區。南京失守之後,國民政府雖已遷至重慶,但實際上,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則在武漢。因而,國民政府提出'保衛大武漢'的口號。保衛大武漢的中心思想,並不在於武漢三鎮本身的得失,而是以武漢為核心,在其週邊皖、鄂、贛、豫廣大地區,與日軍進行作戰,消耗其戰力,挫敗其士氣,為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基礎。

  1938年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後,便立即以三個師團兵力沿隴海路西進,準備以主力經豫東、皖北地區直趨平漢路,佔領開封、鄭州,南下信陽,與沿長江西上的日軍會攻武漢。但由於蔣介石命令部隊在花園口決黃河大堤擋住了日軍主力,迫使日軍不得不改變進攻路線,以主力沿長江西進主攻,以一部沿大別山北麓迂迴。

  安慶、馬當、湖口是江防要地,欲沿江西進攻武漢,必先佔領此諸要地,作為據點再進窺武漢。日軍遂于1938年6月初派兵逐次向幾個據點推進。當時長江沿岸,陰雨綿綿,道路泥濘,悶熱潮濕。日方專門調來原駐防臺灣、適應亞熱帶氣候作戰的波田支隊充當溯江作戰的先鋒。6月12日淩晨,波田支隊在海軍艦艇護送下,在安慶東南20公里處登岸,隨即冒大雨向安慶進攻。中國守軍楊森第26集團軍一部未力戰,致使安慶于當日輕易淪陷。 24日,日軍一支陸戰隊由軍艦運送到東流登陸,攻向馬當。馬當位於皖贛接壤處,在長江右岸。馬鞍山橫枕大江,束水激流,極為險要。為阻止日軍艦艇西犯,中國軍隊在馬當江面設人 工暗礁30處,沉船39艘,佈雷1600多顆。但如此重地,中國守軍只有一個營,加上從東方潰退下來的部隊,計500人。日軍向馬當猛烈攻擊,中國守軍每日在炮火中陣亡達百餘人。江防總司令劉興迭電第167師師長薛蔚英馳援馬當,但薛師遲遲不動。26日,守軍經連日死守,犧牲殆盡,要塞陷入 敵手 。 薛蔚英因持兵不援,貽誤戰機,被查辦處決。

  日軍佔領馬當後,直逼湖口。湖口守軍第26師官兵係四川人,由保安隊臨時編成,新兵多,武器劣。但在師長劉雨卿率領下,堅守不退,拼死抵抗。沒有重武器,只靠輕機槍、步槍、手榴彈同敵人近戰或肉搏。苦戰兩晝夜,打退敵人一次又一 次進攻,最後全師大部犧牲,存者不足三分之一。7月4日,湖口失守。 同時,在長江左岸,日軍一部從合肥南下,又攻佔桐城、潛山。至此,中國守軍主陣地大門敞開,日軍在中國主陣地前佔據了出發陣地 , 武漢會戰的決戰 ,將拉開戰幕 。

  7月中旬,日軍 大本營頒布華中派遣軍新戰鬥序列:由畑俊六大將任司令官,下轄第2軍 (司令官東久邇宮)、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和一個直轄兵團、一個航空兵團。其部署為:第2軍轄第3、第13、第10、第16四個師團及一個騎兵旅團,集結合肥附近,向大別山麓進犯,直趨信陽,迂迴武漢。第11軍轄第6、第9、第27、第101、第106師團及波田支隊,集結九江附近,分兵沿長江兩岸從正面向武漢推進。其主力主要放在長江以南地區,意在徑直逼近武漢,速戰速決。先後投入總兵力達40余萬人,配備120余艘艦艇,500余架飛機。

  針對日軍的動向,7月初,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作出武漢會戰的指導方針:確定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長江以北、第9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在長江以南聯合夾江作戰,保衛武漢;立足於外線,機動作戰,以空間拖敵4至6個月,逐次抵抗,消耗日軍。具體部署為:第9戰區第1兵團(司令薛岳)擔任南昌至德安附近鄱陽湖西岸防禦;第2兵團(司令張發奎)擔任德安、星子至九江一線防禦。第5戰區第3兵團(司令孫連仲)、第4兵團(司令李品仙)擔任長江以北、大別山東麓一線防禦。武漢衛戍部隊(司令陳誠,後為羅卓英)固守武漢核心陣地。中國先後投入總兵力達110萬人,出動40余艘艦艇,100余架飛機。蘇聯援華志願飛行大隊亦參加了會戰。

  7月23日,波田支隊在九江東面的姑塘登岸。守軍第2兵團以第70、第64軍等部協同第8軍實施反擊,由於日軍第106師團繼續登岸,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隊沿長江西進,8月10日,在瑞昌東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進攻。第3集團軍在第32軍團增援下奮力抗擊。後因日軍第9師加入戰鬥,守軍力戰不支,24日瑞昌失守。第9師團和波田支隊繼續沿長江西進,同時以第27師團向箬溪方向進犯。第30集團軍和第18軍等部在瑞昌-武寧公路沿途地區逐次抗擊,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軍第27師團攻佔箬溪後,轉向西北進攻,18日陷湖北辛潭鋪(屬陽新),向金牛(今屬大冶)方向進犯。在此期間,守軍第31集團軍和第32軍團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區節節抵抗沿長江西進的日軍,至9月24日,碼頭鎮、富池口(屬陽新)先後陷落。第2兵團組織第6、第54、第75、第98軍和第26、第30軍團等部在陽新地區加強防禦,戰至10月22日,陽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繼失守,日軍第9師和波田支隊向武昌逼近。

  當西進日軍進攻瑞昌的同時,第106師從九江沿南潯鐵路(南昌-九江)南犯。守軍第1兵團第29軍團和第4、第8軍等部依託廬山兩側及南潯鐵路北段的有利地形進行頑強抗擊,日軍進攻受挫。8月20日,日軍第101師團從湖口橫渡鄱陽湖增援,突破第25軍防線,攻占星子,協同第106師團企圖攻佔德安,奪取南昌,以保障西進日軍的南側安全。第1兵團總司令薛岳以第66、第74、第4、第29軍等部協同第25軍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馬回嶺地區與之激戰,雙方成膠著狀態。

  9月底,日軍第106師團第123、第145、第147團和第101師團第149團孤軍深入,進至德安西面萬家嶺地區。萬家嶺地區重巒疊嶺,地區複雜,山路崎嶇,連馱馬都不易通過。薛岳發現106師團孤軍深入,決定圍殲該師團。他指揮第4、第66、第74軍等部從側後迂迴,將其包圍。106師團試圖撤離,但萬家嶺一帶方圓十幾裏,全是參天大樹,林子有磁礦,指南針失靈,日軍在山中到處亂轉,處處遭到中國軍隊的阻擊,沒能找到一條生路。日軍第27師一部增援,在萬家嶺西面白水街地區被第32軍等部擊退。10月7日,中國軍隊發起總攻,激戰三晝夜,多次擊敗日軍反撲。日軍由於孤立無援,補給斷絕,戰至10日,4個團9000余人被殲,史稱萬家嶺大捷。

  6月26日,在長江北岸進犯之日軍第6師團攻至太湖,遭到楊森、徐源泉部的頑強反擊。經戰月余,西進不得。日軍第3師團在70架飛機、28艘艦艇掩護下,從小池口登陸。小池口守軍劉汝明部打退日軍多次進攻,陣地經狂轟濫炸,已不存,守軍傷亡甚重,7月26日,該地告失。敵第3師團和第6師團兩路協同相繼攻陷黃梅、宿松。之後,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病,由白崇禧接任)命所部向潛山、太湖、宿松等日軍據點反擊,以挫日軍銳氣,使日軍後方補給線受阻。日軍改由長江水路在小池口登岸補給。隨後,日軍向廣濟以東中國陣地發起猛攻,並施放毒氣數十次,中國守軍傷亡重大,陣地失守。接著又進犯田家鎮要塞,中國守軍死守不退。日軍用飛機、艦炮猛轟,並施放毒氣。中國守軍攻其側背,殲敵甚眾。日軍久攻不下,便出動70余架飛機、100余門炮,猛轟田家鎮陣地,守軍傷亡殆盡,9月28日晚,要塞陷落。此役中國守軍與敵浴血拚搏,斃敵6、7千人。但此要塞失陷,以西沿岸已難據守,至10月25日,日軍攻到黃陂,漢口告急。

  沿大別山北麓迂迴的日軍第10、第13、第16師團,于8月下旬分三路向六安、霍山推進,遇于學忠第51軍、馮治安第77軍抵抗。日軍逐漸增兵,于馮兩部不支,日軍佔領了六安、霍山。 從六安攻入河南界內,要經過富金山險要地段。宋希濂第71軍在此防守。敵第13師團、第10師團在此與宋希濂部激戰10天。日軍每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價。10天內,日軍被打 死 4000多人。激 戰中,日軍第10師團企圖對宋部迂迴包圍,反遭宋部伏擊,一戰就殲敵500多人,使日軍迂迴陰謀破産。

  日軍第13師團受挫,得第16師團增援,9月16日攻佔商城。守軍退守商城以南打船店、沙窩地區,憑藉大別山各要隘,頑強抵抗,至10月24日,日軍逼近麻城。北路日軍第10師團于8月28日突破第51軍防線攻佔六安後,強渡淠河和史河,9月6日進佔固始,繼續西進。第27軍團第59軍在春河集(屬固始)、潢川一帶組織抗擊,鏖戰旬余,19日潢川失守。21日日軍第10師團突破第17軍團第45軍陣地,攻佔羅山,繼續西進,在信陽以東地區遭第17軍團反擊,被迫撤回羅山。日軍第2集團軍以第3師增援,協同第10師團向信陽進攻。10月6日,一部迂迴信陽以南,攻佔平漢鐵路上的柳林站。12日日軍第2集團軍攻佔信陽,然後沿平漢鐵路南下,協同第11集團軍進攻武漢。

  1938年10月中旬,武漢週邊第二防禦地帶各要點多已為日軍佔領,武漢三鎮已處於三面被圍的境地。中國軍委會認為已達到消耗日軍之軍事目的,沒有必要死守武漢,與敵硬拼,10月16日開始作撤出武漢的準備工作。10月24日時,日軍第2軍已進至麻城、花園之線,第11軍已進至黃陂、葛店和金牛鋪,仙索橋、太平山以東之線。此時,在武漢之重工業及國民政府各機構,均已西遷重慶,廣州已于21日失陷,國際交通線亦告阻斷,武漢得失之重要性已較前減少。因而,中國軍委員決定放棄武漢。10月24日開始,全線轉移。日軍于25日佔領武昌,26日佔領漢口,27日佔領漢陽。

  武漢會戰,由安慶失守算起,時間長達4個半月,大小戰鬥數百次,戰場地幅包括江西、安徽、河南、湖北4省。雙方兵力.日本用於進攻的編制人員約25萬,會戰期間曾補充4、5次人員,投入總兵力當在30萬人左右;中國軍隊使用124個師,兵力高達110萬。這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這次會戰,不僅粉碎了日本妄圖以武力迫使國民政府屈服的戰略計劃,而且嚴重打擊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傷亡達20萬人。武漢會戰,中國軍隊雖然撤出武漢,以失利結束,但從戰略意圖上看,卻實現了"拖敵四至六個月"的目的,大量地消耗了日軍,抵住了日軍戰略進攻的勢頭,為堅持持久戰,準備戰略反攻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