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歷史煙雲:三十年臺灣“去蔣”化運動今昔

  時間: 2008-11-29 13:21     來源: 南方網     
 
 

 

  2008年是蔣介石去世33週年,馬英九專門前往慈湖謁陵,他背後的蔣介石銅像原為全臺灣最大,在去蔣化風波中曾被割成200多塊碎片運往大溪。

 

  歷史學家史勒辛格説,“歷史是永無休止的爭論。”對臺灣多年來的“去蔣”運動而言,這句話恰如其分。

  “去蔣” :臺灣的“文革”

  蔣介石和蔣經國治理臺灣數十年,留下不少遺跡。把這些遺跡去除,就是“去蔣”。

  在社會人心的層面,蔣經國去世20年後,“兩蔣”早已不是臺灣普通人的生活內容,幾乎所有“尊蔣”的禮儀也不復存在。但是,因為政治鬥爭、“藍”“綠”對抗的需要,近年來,臺灣各地去除兩蔣遺跡的行動急劇升級。教材中幾乎見不到兩蔣的內容,標誌性的紀念場館被改名,大量的蔣介石銅像被拆除,並進而引發“反蔣”和“尊蔣”的社會對立。

  需要指出,民進黨推動“去蔣”,本意也在於通過當年“白色恐怖”的記憶,訴求於歷史悲情,將國民黨與“集權”聯繫起來,而蔣經國是臺灣民主進程的開啟者,所以臺灣 “去蔣”,主要針對蔣介石,涉及蔣經國並不多。

  在政治鬥爭之外,“去領袖化”也確實是臺灣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在政治制度中去除兩蔣的威權的內容,是臺灣民主進程中應有之義。訴諸歷史真相、還原兩蔣作為普通政治人物的風貌,也已經是臺灣諸多兩蔣紀念場館多年來的轉變了。

  如果真如某些評論那樣,將“去蔣”稱為臺灣的“文革”,那麼現在的臺灣,國民黨重新治下的臺灣,頗有“撥亂反正”跡象。

  8月21日,由國民黨執掌的臺灣“行政院”正式通過廢止《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恢復中正紀念堂的“法定地位”。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逝世後紀念其功績的建築,一年前,民進黨以“臺灣民主紀念館”把其推入歷史,現在反過來。

  7月,“兩蔣”陵寢的崗哨恢復了,去除“兩蔣”內容的學校教材正在臺灣“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徹底檢討,2億新台幣的預算給了桃園縣,作為建設一個“兩蔣文化藝術園區”的專項資金。

  更早些時,馬英九就任“總統”僅一個月後,即以“三軍統帥”的身份,在臺灣的一間軍校,帶領全體學員,再次齊聲朗誦“軍人讀訓”:

  “我中華民族,雄踞東亞,建國迄今,已歷五千年,……自今以後,尤賴我忠勇軍人保護維持之,乃克使我國家日益發揚光大,……”

  這是七十多年前,抗日戰爭前夕,蔣介石在國民革命軍中的一篇演講,後來被指定為“中華民國”軍隊的固定“讀訓”,將士操練前必齊聲誦讀。陳水扁廢除了它,因為這是“維護威權的教條”。

  2007年,臺灣“去蔣”最高潮時,高雄的近10米高的蔣介石銅像,一夜之間被肢解;蔣家初到臺灣時落腳的“草山行館”,一把火燒到只剩石墻;“中正紀念堂”的牌匾緩緩降下而“臺灣民主紀念館”緩緩上升時,1949年出生在臺灣的朱蘊輝甚至覺得有點悲壯,“一段歷史就這樣過去了”。

  但現在,句號顯然還未畫上。正如歷史學家史勒辛格説,“歷史是永無休止的爭論。”對臺灣多年來的“去蔣”運動而言,這句話恰如其分。

 
編輯: 李丹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