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片
基本資料:
楊德昌(1947—2007),臺灣電影導演,其電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臺灣大師之一”、“臺灣社會的手術燈”,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 楊德昌出生於上海,成長于臺北,祖籍廣東梅縣。1949年2月,一歲多的楊德昌隨父母遷臺,自此成長在臺北。 楊德昌1969年畢業于新竹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在大學裏,受西方思想影響,楊德昌一畢業就出國留學,1970年進入佛羅裏達大學研讀電腦碩士,1974年轉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念電影並成為導演,但沒修完課程就離開。後來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附屬海軍國防反潛研究所擔任電腦設計。2007年,他因大腸癌于美國當地時間6月29日在洛杉磯比佛利山莊的住處病逝,享年59歲。他的去世被認為是“臺灣獨立電影時代的終結”。 1982年,他參加拍攝《光陰的故事》,該片被稱作臺灣新電影的開山之作。1983年,他編導《海灘的一天》。1985年編導《青梅竹馬》,1986年編導《恐怖分子》。1991年編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4年編導《獨立時代》,被評為1994年臺灣十大華語片之一。1996年導演《麻將》,2000年導演《一一》。 楊德昌的電影主要描寫臺北城市生活,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楊德昌與臺灣知名歌手蔡琴曾有過婚姻,但已離婚。
獲獎情況:
1982年,《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1983年,《海灘的一天》 獲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評審團推薦金牌獎; 第28屆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 第1屆電影欣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1985年,《青梅竹馬》 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家協會獎。
1986年,《恐怖份子》 獲第23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第40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國際影評人獎; 英國國家編劇獎(與小野); 英國電影協會最具創意和想像力獎; 第32屆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 義大利貝沙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洛迦諾電影節銀豹獎,獲影評人協會票選為80年代十大國片第一名。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獲第28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編劇獎,並獲最佳導演提名; 第36屆亞太影展最佳作品獎; 第13屆南特三大洲最佳導演獎; 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國際影評人大獎; 1992年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 1992年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4年,《獨立時代》 獲第31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和最佳導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評為1994年臺灣十大華語片之一; 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96年,《麻將》 獲第23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柏林電影節阿爾弗雷德 鮑爾紀念獎、特別推廣獎,入圍主競賽單元; 1996年新加坡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0年,《一一》 獲第56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1年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電影(Best Film) ; 2000年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200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Best Asian Film)
2007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