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7年兩岸春節包機
字號:
緬懷“813”松滬抗戰800壯士營長、抗日英雄楊瑞符將軍

  時間:2007-08-09 14:37    來源:     
 
 

 

  楊瑞符,字節卿,天津市靜海縣人,1902年出生,1921年入伍,在吳佩孚部隊任排長,1921年編入國民革命軍88師524團,先後先後任排、連、營長,後晉陞為團長。死後贈陸軍少將軍銜,是孤軍奮戰“四行”的指揮者之一。

  1937年8月13日,日軍佔領上海。同年11月26日,楊瑞符率八百壯士在完成掩護“大部隊西撤任務”後,留守閘北,堅持抗擊日寇,在一天深夜開入四行倉庫構築工事。上海頓時沸騰起來,白天人們競相捐助食品,夜晚悄悄運進四行倉庫支援抗戰。成千上萬的市民自動聚集在新垃圾和塢鎮路橋的南端,仰望四行倉庫房頂上的一面中華民國國旗在敵軍包圍中高高飄揚;數著沿河邊衝向四行倉庫的敵兵一個、兩個、三個、四個被擊倒;目擊從六層樓上吊下一個身上綁著數枚手榴彈的戰士衝向十來個貼近四行倉庫的敵群,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更是感動極了!人們含著熱淚,用悲壯顫抖的聲音呼出了“中華民國萬歲”的口號。楊瑞符帶領八百壯士,堅守四行,為了捍衛國土,他們的誓言是“寧可死、不退讓,寧可死、不投降”。在整個戰鬥中臨危不懼,與窮兇惡極的日本侵略軍展開了驚泣鬼神的浴血奮戰,打退日寇從四面八方發動的多次倡狂進攻,致使敵軍傷亡慘重。這一壯舉,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侵略者的威風。勝利消息傳出,震驚海內外,舉國歡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1985年8月13日,《人民日報》還發表了《八百壯士的吼聲》評論,充分肯定了這一戰績的偉大勝利。

  “松滬戰役”結束後的1939年5月,戰功赫赫、九死一生的楊瑞符將軍,奉命帶著他的妻兒及負傷的內弟來到大後方,選址于山清水秀的合川銅梁洞二仙觀養傷。在養傷期間,合川社會各界和絡繹不絕的市民前往二仙觀拜望這位抗日英雄。在此期間,楊瑞符將軍將孤軍奮戰四行的詳細經過寫成《孤軍奮鬥四日記》,發表在1939年6月12—17日《合川大聲報》副刊上,極大地鼓舞了合川民眾的抗日激情。1940年初,楊將軍在松滬戰役中留下的槍傷復發,經送重慶搶救無效,病故于醫院,終年37歲。遵照楊將軍生前囑咐,由民生公司的船隊將其靈柩運回合川時,城關鎮一千余市民胸戴白花,聚集在小南門碼頭,以悲痛的心情,迎接英雄遺體,並護送至銅梁洞,安葬于二仙觀左側。當時,二仙觀道長譚遁九感於與楊瑞符將軍萍水相逢,交往莫逆,對其抗日殊勳十分崇敬,將自己多年積蓄捐出,購置楠木棺材一副,埋葬忠骨,以示道家愛國愛教之意。縣人胡南先、歐陽伯森等人又發起募捐,為楊將軍修了紀念塔,塔上刻有孤軍抗日的碑文。墓前還立有石碑一塊,上刻:“抗日將軍楊瑞符之墓。每年,均有成佰計千的市民和學生到此祭拜英雄。

  遺憾的是:在十年浩劫中,將軍墓慘遭劫難。紀念塔及陵園被毀,楠木棺材被盜,忠骨暴屍荒野,形成了今天的一丘荒冢。抗日英雄遭此下場,實目不忍睹。近日“重慶晚報記者來信欄”刊登《一丘荒冢埋忠骨,抗日英雄墓當護》(詳見2000年10月16日《重慶晚報》第三版),也呼籲修復楊將軍墓。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應不忘國恥,牢記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我們建議,請有關當局牽頭主持,廣泛發動社會各界捐資,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儘快按照原格修復楊瑞符將軍墓園。這樣,一則緬懷英雄,告慰英靈;二則使之成為合川的抗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告後輩,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為銅梁山森林公園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供旅客敬仰。(庾健雄)

(來源:上海凇滬抗戰紀念館網站)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