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7年兩岸春節包機
字號:
他們揚著臉走進歷史

  時間:2007-08-09 12:13    來源:     
 
 

       1937-2007,70年的光陰彈指一揮間。

  盧溝橋的硝煙早已塵埃落定,歷史的腳步也漸行漸遠。70年前打響的全面抗戰第一槍,距離現在的和平年代那樣遙遠和陌生,它到底能帶給今天的讀者,特別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以怎樣的觸動?

  很多同學都挺好奇新聞記者的職業,每次通電話都希望我能提前透露點獨家新聞,或者是明星緋聞,但我總是讓人失望,從“長征勝利70週年”到“抗戰爆發70週年”,我一頭扎進歷史的硝煙中。

  是年輕人對這段歷史不感興趣嗎?也不完全是,同為80後的年輕人,我更理解這一代人的心態,我們不想聽的是蒼白無力的説教。

  在紀念抗日戰爭爆發70週年的日子裏,新報走近和我們同處一個城市的抗日老兵、受害者和抗日名將後人,努力挖掘最真實最生動的抗戰記憶——

  楊仲山老人説,他參軍就是恨鬼子恨得牙根疼,就是為了把鬼子們趕出中國,但即便如此,在攻佔日軍碉堡後看到驚恐的小美穗子時,也不假思索地將她抱在懷中,冒死送回營地,“鬼子們可恨,可孩子是無辜的。”

  楊岑峰老人説,他親眼看著黃埔同學被敵人砍斷胳膊,卻誓死不降,跳下萬丈懸崖。也親眼看到身受重傷的蕪湖老鄉戴安瀾將軍,躺在擔架上連續8天指揮戰鬥,流盡最後一滴血。

  王寅老人説,就在他的眼前,日本鬼子用手榴彈炸開了他家的大門,開槍打穿了父親的頭顱。

  何其忱老人説,作為“飛虎隊”隊員,他一生中最榮耀的事不是一口氣炸了20多架飛機,也不是參加20多次空戰從未受傷,而是親自押送日機飛往芷江,獲邀見證日軍投降的交接儀式,“真長咱中國人的志氣!”……

  “留下一封絕命書後,他們揚著臉走進歷史。”詩人洛夫在悼念抗戰英雄的時候寫下過這樣兩句話。

  我是在劉克老人的書桌上看到的這兩句話,老人正在義憤填膺地講述3位親人為抗戰捐軀的經過。望著這位82歲抗戰老兵被淚水迷蒙的雙眼,我禁不住這樣思量,英雄們走進歷史,而作為英雄的後代,在歌舞昇平的今天,透過歷史的硝煙,是否還應做些省思?省思一個泱泱大國為何會為了抵禦一個彈丸小國的侵略,而付出3500萬同胞傷亡這樣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慘痛代價?

  今天,我們和您一起去追思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從那段悲壯的歷史中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智慧啟迪,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以及未來的方向。

  落後必然挨打。

  在採訪中,幾乎每一個抗戰老兵都是激動得拍著桌子告訴我:“孩子,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讓我們記住這一切:記住我們所受的恥辱,我們才能居安思危;記住我們獲得的勝利,我們才能信心百倍,勇往直前!

(來源:中國報業網  作者:任桐)

編輯:穎芳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