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章出川前就立下遺囑
6月29日,已經進入盛夏的重慶再一次大雨傾盆。渝中區大溪溝一棟普通樓房裏,劉從遠正和幾個表哥表姐熱烈地商量著前往成都看望舅舅王道綱的事情。
如果不是特別介紹,沒有人會想到,他們,就是著名愛國將領王銘章的後代,已在重慶生活多年。
1950年出生的劉從遠是王銘章最小的女兒王道潔的兒子,從小和外婆周華裕(王銘章的原配夫人)生活在南岸彈子石的野貓溪。
談到從未見過面的外公,劉從遠表示,自己小時候偶爾會聽到外婆講起外公的故事,長大後,也間或從工廠的老師傅口中聽到當年的片段。
德陽誓師出川抗日
王銘章于1893年出生在成都新都縣,早年參加過保路運動和討袁戰爭。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王銘章主動請纓,帶領自己任師長的川軍122師出川抗日。
1937年9月7日,122師在德陽誓師出征。王銘章在誓師大會上對德陽民眾説:“我們出川是為了國家的存亡、民族的生死去戰鬥。我們下定了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決心,不把日本鬼子趕出國門,決不生還。”
劉從遠告訴記者,外婆曾告訴過他,誓師之後,王銘章便返回新都家中,深情地對夫人和子女們説:“我出川的目的是打敗侵略者,收復失地,我已做了充分準備。我走後,你們要和睦相處,子女要聽話,好好讀書……”
當日,王銘章還立下遺囑,如果他戰死沙場,就將他歷年俸薪積蓄,連同撫恤金在內,酌情留下部分養家和子女教育所需,其他的全部拿出來開辦學校。全家人聞言當場大哭,第二天一起含淚送別親人,沒想到竟成永別。
身中數彈以身殉國
1937年年底,徐州會戰開始。122師奉命駐守滕縣,日軍主力坂垣師團猛攻滕縣不下,以重炮和飛機猛轟,炸毀城墻。
王銘章率部死守藤縣。1938年3月17日下午,王銘章親自登上城墻指揮戰鬥,當他走到西關電廠附近時,一陣密集的機槍子彈射來,王銘章身中7彈,鮮血噴灑在城墻上,壯烈殉國。
王銘章死後,其貼身警衛員將其遺體拖到暗處,並用門板遮蓋,留下記號。多年以後,這名警衛員在成都見到劉從遠時告訴他,後來就是憑藉著這塊門板以及王銘章軍裝上的扣子,才將師長的遺體找到,並運回四川。
兒子有意定居重慶
王道綱是王銘章的三子,其父出川抗日時,他才上小學不久。如今80多歲的他,對過去的事情也已模糊不清。
他只依稀記得,1938年3月17日晚上,聽説滕縣失守,父親陣亡,開始覺得“只是一個謠言”,也沒有辦法核實。第二天,收聽廣播,才正式知道了這個消息,全家人哭成一團。
大概半年多後,王銘章的遺體從前線運回成都。王道綱説他沒有看到父親最後一眼,當時的棺槨已經密閉,不允許打開。“其實也不可能打開,過了好幾個月了,肯定已經不成樣子了。但在棺槨的後面,有一個玻璃罩子做成的透明匣子,父親的軍裝穿在一個木頭人上面,供大家悼念。我清楚記得上面有7個彈孔,血跡斑斑。”
遵照王銘章的遺囑,家人將他的10萬大洋撫恤金全部捐出,在新都修建了銘章中學(現名新都一中),以及一條銘章路。
現在,王道綱暫居成都。前段時間他來重慶小住,曾向侄兒侄女們表達了想來重慶定居的想法。